十几岁的守仁励志要做圣人,于是他想到了被人们口口称颂的“朱圣人”。也许可以在朱圣人那里学到做圣人的道理,守仁想。朱圣人这样教导:格物致知。“你要先格物,格物然后知道道理,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达到至善你就是圣人了。”
守仁心中暗自得意,原来这样就可以做圣人了!于是守仁将这个秘笈告诉了好友。“我们两个一起去格竹子吧,格竹子然后致知,然后至善,然后成圣人。”两人信心十足的坐在一片竹子前,开始格竹子。马上就要致知、至善、成圣人了。两人全神贯注的盯着竹子,只是始终不见知“致”。好友问:“我怎么还没有致知呢?”守仁说:“一定是我们做圣人的意志不坚定!坚持!”只是一天天过去,竹子还是竹子,守仁还是守仁。好友支持不住了:这几天不吃不睡格竹子,也没格出个所以然来,看来圣人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在这样格下去,别说做做圣人,怕是小名也要没了。好友退出了。守仁觉得好友意志不坚定,只要坚持一定能致知。一天一天过去了,竹子还是原来的竹子,守仁不是原来的守仁了——身体被搞垮了,人也病了。
格竹子以彻底失败告终。年少的守仁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以他现有的知识和阅历,不可能找到答案。只是这一次经历是刻骨铭心的,疑惑一直在他心中,伴随他以后的日子,直到被贬龙场,直到领悟“知行合一”,疑惑才彻底消逝。而“朱圣人”这尊心中偶像,也彻底破碎。
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这要谈谈“格物致知”。“朱圣人”解释说,先格物,然后致知。这就不难理解他后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了。很多人都要为“朱圣人”鸣不平了,先格物,然后致知,多正确啊!程朱理学多正确,多完美!乞丐皇帝要求,科举取士就考程朱理学。
明清两代,是理学正统的五百年,是中国停滞不前的五百年,是西方全面、快说超越中国的五百年,是欧洲飞跃到更高社会的五百年。
我们把目光投向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欧洲,正好是我国宋明时期。和中国一样,他们也有他们的“朱圣人”——教皇。不同的是“朱圣人”教导说:“存天理,灭人欲”,教皇教导:“存上帝,灭人欲”。漂洋过海的商人们,在跋山涉水“行”,辛苦得挣着每一笔钱。他们在“行”中的“知”,和教皇教导的“知”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了。
回到“格物致知”上面来。“格物”即是“致知”,没有先后,在“格物”的同时“致知”。知行合一,在“行”中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