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中国伦理的发展简介 [复制链接]

1#

中国伦理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它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有着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遗产。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体系,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成为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最终目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伦理思想传统。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传统特色,是它一开始就和政治、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宋明以后,理学家们更是力图把哲学和伦理学融为一体,使哲学成为道德哲学。

发展线索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①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端以及封建伦理思想取代奴隶主阶级伦理思想的阶段。它历经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世称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 211年)。殷商时代已经出现了一些道德概念。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提出了以“敬德保民”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同时有了“孝”、“悌”、“敬”等维护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或范畴,从而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春秋战国时,在伦理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孔子所始创经孟子荀子等人发展和完善的儒家伦理思想,基本上反映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所提出的墨家伦理思想,反映小生产者的道德要求。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伦理思想,强调“返朴归真”,主张无为、无欲,反映了社会大变动时代,一小部分没落或失意阶级、阶层消极、出世的心理。以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强调人各“自为”,认为人和人之间都是一种“计数”关系,否认道德的社会作用,代表着地主阶级激进派的利益。整个先秦伦理思想,涉及到道德的起源、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最高原则、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同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伦理学的重要问题,它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后来出现的各种伦理学说,几乎都可以从这一时期的伦理思想中找到理论原型或思想渊源。

② 封建伦理思想的发展、演变、成熟以至没落阶段。从秦汉魏晋隋唐和宋元明清,到1840年鸦片战争,长达2000余年。这一阶段中的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阶级伦理思想进一步发展巩固和系统化的时期。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儒家伦理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说在道德中的运用,使这一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伦理思想带上神学目的论的色彩;“三纲五常”成了封建社会中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孝”、“忠”等封建道德得到进一步强化;三纲领八条目的确立,使“修身”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基本原则,“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见秦汉伦理思想)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地主阶级道德要求与其实际行为日益严重背离,再加上佛教的传入和玄学(见魏晋玄学)的盛行,使以儒学为正统的封建道德发生了动摇,在思想界出现了试图越出儒家道德的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提出了品德与才能到底那个更为重要的有关才性问题(见才性之学),享乐主义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泛滥起来,并在《杨朱篇》中得到了反映。(见魏晋伦理思想)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再次统一。在伦理思想上,表现为三家互争短长、相互吸收和逐渐融合。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们,一方面极力排斥佛教思想,另一方面则或明或暗地“窃取”了佛教有关自我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儒家的伦理思想,巩固它在封建社会中的正宗地位。(见隋唐伦理思想

宋元明清时期,是封建地主阶级伦理思想从成熟到僵化并日益转向衰落的时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学派,为了进一步维护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以为最高范畴的庞大而精致的伦理思想体系。以陆象山王阳明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建立起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心学”,试图更有效地维护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地主阶级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条和伦理原则,受到一部分具有启蒙意识的思想家的揭露和批判。从此,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开始走向衰落。(见宋元明清伦理思想

③ 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既不成熟也不彻底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伦理思想,以取代封建道德学说和伦理纲常,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伦理思想,使中国伦理思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论题  中国的伦理思想家们长期以来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争论,从中体现了中国伦理思想的传统特色:

①关于道德的根源和本质,其中包括道德的起源、道德同物质生活的关系、人性的善恶、名教与自然以及道德评价的根据等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坚持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思想家一般都从自然和经验出发解释道德现象,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受物质水平制约,或者认为道德现象是从自然的“”产生的,人性的善恶不是先天神授而是后天形成的,道德评价的标准不在内心而在社会的利益等等。相反,唯心主义的思想家往往把有意志的、神秘的“天”看作是道德的根源,把“天理”说成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唯一的、绝对的、永恒的依据,认为人的善恶本性都是天赋的,否定人们的感觉经验特别是物质利益对道德的作用。

②关于道德的最高原则问题。先秦时期所谓的“义利之争”,以及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是关于道德最高原则的争辩。儒家强调“义”重于“利”,把仁义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墨家主张“兼爱”、“交利”,强调“义利并重”,法家强调赏罚,注重耕战,重利贱义;道家宣扬无为、尚朴,主张超脱一切义利。

③关于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伦理思想中,“修己”和“治人”、“修身”和“治国”是密切联系的。与此相关,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也成为伦理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2#

解释的好清楚啊~~不论是孔子的儒家,庄子的道家,韩非子的法家,还是墨子的墨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但终究抵不过历史前进的潮流。社会在进步,他们也在进步~~
TOP
3#

宋明道学并不是伦理学(道德哲学)。
TOP
4#

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管他呢,开心就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