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纲五常 [复制链接]

1#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汉代以后成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三纲最早出现于《白虎通义》中:“三纲者何渭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含文嘉》是两汉之际出现的纬书,它的全貌由于资料散失,已经无法见到了。而这是关于三纲最早的记载。《白虎通义》还运用阴阳关系论证了三纲的永恒性及相互配合的关系:“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三纲是一阴一阳之道的表现,它们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董仲舒把三纲纳入自己以阴阳、天地为骨架的体系中,予以尊卑贵贱、相从相扶的说明。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就是说帝王统治国家的三项道德律令是与天的活动相和谐的,因此三纲也是人类永恒的行为准则。他还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春秋繁露·基义》)由这段话可以看出,三纲与阴阳二气对应。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的,因此君臣、父子、夫妇也具有这种关系。同时阴道相对处于柔弱、卑微的地位。汉代三纲的思想在先秦著作中就有表现。《荀子》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就是说一国之中,以君王为最尊贵,一家之中以父亲为最尊,其他的人都应该服从他们,否则社会就出现混乱。对于夫妻关系,他说:“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由此可见,他认为妻子对丈夫只有温柔、顺从之意。《荀子》中也具备了“三纲”的思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韩非子》中也有这样的思想:“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他把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看作是伦理观的核心,从而也成为社会治乱的关键。这些思想显然影响了三纲概念的生成。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在孔子那里就有许多论述这五种德行的话语。《论语》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这里仁、义、礼、智、信之间彼此都有相互联系,他们是互相影响的,而又以“仁”为核心。这五个概念没有同时出现,它们还没有稳定的联系。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者,把这五个概念转化为“四端”。他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是人自然而具有的善端,不是经过社会教化才产生的。一切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保持本性中的善端。“信”是与孝、悌、忠并列的概念,它是处理朋友之问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它们是比四端低一层次的概念。在汉代开始提出五常的概念。董仲舒提出“五常”概念,他说:
  “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春秋繁露·天人对策》)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信是五种恒常的治国之道。东汉时期的《白虎通义》一书以五常为人的本性,说:“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五常与五行是相对应的,它们是人生而具有,与天地相和谐的。
  《白虎通义》说:“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还没有把三纲与五常连用。首次把三纲五常并用的是东汉的马融。他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段话后注云:“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他的注解显然不符合《论语》的原意,但是他把封建纲纪的道德原则与封建纲纪结合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这种观念受了《中庸》思想的启发。“天下之达遭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认为三德是为实行五伦关系的。这种思想影响了马融关于三纲五常的观点。汉代以后“三纲五常”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尤其深刻影响了宋代的理学家。“夫所谓纲者,犹网之有纲也;所谓纪者,犹丝之有纪也。网无纲则不能以自张,丝无纪则不能以自理。”(《朱子文集·庚子应诏封事》)“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读大纪》)只有用三纲五常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社会关系才能理顺,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而且“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宋代还探讨五常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张载、二程、朱熹等以“仁义”为核心,“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肢)”(《二程遗书》卷二)。李觏以礼为核心:“言乎礼,则乐、刑、政、仁、义、智、信在其中矣。故日: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礼论》)
  总之,三纲五常经过几千年的道德实践和理论家的系统化,成为完整的教化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三纲于现代已经没有意义,而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还包含有永恒的道德价值,有些道德原则是可以吸收的。

分享 转发
TOP
2#

  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王道之三纲”。五常则是由董仲郐在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基础上,再加上“信”而成的,即“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