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仁 [复制链接]

1#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


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


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


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


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


:“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


《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


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故虚心,故虚识。”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


仁。”《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仁者”是对有仁德之人的称


乎。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


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


“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


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


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


的道德标准,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


“仁爱”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以


“仁”


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


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