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网络舆论危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复制链接]

1#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状况呈现蔓延之势,导致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过程表现为从个体舆论→群体舆论→团体舆论的形成过程。网络舆论危机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遵循不同的网络伦理道德原则以应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
  [关键词] 网络舆论危机;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论坛的兴起,网络舆论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状况呈现蔓延之势。在网络媒体中的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互动平台共同反映和形成的网络舆论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新的交际方式。自我意愿表达的不断强化,使得质疑、批评、呼吁、诉求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网络成为当下最有力的舆论场。大学生向来对新鲜事物敏感又易于接受,一旦“触网”,便迅速与之融为一体,为我国网络舆论危机所受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在缺乏引导下,极易出现偏激和非理性的盲从、起哄的言论,甚至出现谩骂与攻击、隐私披露、散布谣言、发布色情暴力不良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从而在网络上酿造舆论危机,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关注与解决途径处理应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力。
  一、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分析
  网络舆论危机是指公众对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中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目标和利益的事件或现象,以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在互联网上广泛的传播,引起公众集中关注并发表评论和意见而形成强大的网络合力,并使绝大多数受众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产生共鸣的一种网络舆论传播现象。
  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过程表现为从个体舆论→群体舆论→团体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产生首先是由分散的、彼此没有发生联系或很少联系的个人意见开始的,表现为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呈现出个人意志和观念的单独活动方式。”个体舆论表现为分散无序、不规则、游离不定的状态。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公共事务的强信息刺激。“这样的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等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公共事务引发的信息刺激经网络的传播上升到公共事件层面,形成公共议题。这个阶段是网络舆论危机的萌芽期。网络舆论倾向性的分野,形成群体舆论。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舆论酝酿并蕴藏着一种社会力量,此时聚则加压、散则减压,这个阶段称之为酝酿期。当网络议题引起网络社会广泛关注时,公众就会通过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QQ群等网络传播途径参与到群组讨论当中。“个人意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融,造成某种意见赞同人数骤增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向社会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志融合的过程。”网络舆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对某一事件的众多意见的集纳状态。各种意见和观点在这里彼此交锋和沟通,相互融合,形成一个“舆论场”。在“场”的作用下,无数个人意见经过多方交流、协调、扬弃,会以极快的速度形成舆论,并具有加速蔓延的趋势。随着公众网络舆论行为不断扩展,利益共同体、兴趣共同体通过转载、评论、链接等行为使团体舆论形成,团体舆论在网络内的斗争中趋于明朗,可能形成相对统一的口径,从而使网络舆论的危机影响达到顶点,此阶段称为高潮期。在此过程中支配性舆论形成并扩散,网络讨论中一旦出现了引起大家共鸣的意见和观点,经过反复的跟帖与发帖,逐渐成为一个主导性意见,从而形成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并像爆玉米花一样很快扩散开来。影响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主要因素——网络议程设置是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前提,网络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对网络舆论危机生成具有倍加效应,“群体极化”使网络舆论危机最终生成具有了一定的偏向性、占上风观点的舆论场。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且频繁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探析
  网络舆论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形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针对网络舆论危机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效地克服网络舆论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是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是现实中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借鉴和应用,表现的也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多元对立。“新的传播技术加强了人的思想分化,而不是融合。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很容易找到跟自己思想一致的信息和支持者。”在开放的网络舆论中,大学生对公共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是一种互不沟通的“多元”,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发生分化,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意见群体的力量夸大,完成自我肯定与复制,形成极具差异和对峙的“舆论联盟”。通过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功能得到放大或压制。随着时间和公共事件的向前发展,这些“舆论联盟”也不断扩大或缩小,相互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如“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中,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同情死者,其后网络舆论又来了个惊天大逆转,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在整个网络舆论的话语系统中,由于欠缺对话和讨论,导致大学生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懒于思索或形成新的想法、观念。
  网络语言失范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失范。网络舆论的互动机制产生了新的叙事结构、话语符号、话语策略及话语文化,加快着舆论事件的传播蔓延。但同时在网络舆论中,教育和管理的忽视使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缺少了约束和管制,网络舆论的语言变得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在网络论坛和交往中语言粗俗、相互攻讦和谩骂、恶意诋毁他人声誉等不文明用语行为经常可见。在网络交流中,有些大学生以制造偏离逻辑、语法和修辞规范的“奇言怪语”为时髦,以发表粗制滥造、肆意恶搞的“胡言乱语”为潇洒,以传播黑色、黄色、灰色信息为乐趣。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正在改变和颠覆着大学生阅读、写作、思考、生活的固有模式,泛滥成灾的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一个真实缩影。
  网络舆论的文化西化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迷茫。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中,95%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大量充斥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舆论信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舆论的优势,大力宣扬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极为明显,它破坏了大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文化、伦理道德观念,使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上出现仿徨、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大学生的行为抉择不时会陷入了前路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其伦理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甚至置换。
  错误的“舆论场”导致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场。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辨别事件的真相,容易被他人言论的所迷惑,形成错误的“舆论场”,对于泛滥的网络信息、网络快餐文化等不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盲目跟风,形成网络舆论危机。互联网络上无中心、无限制、无终极管理者,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束缚,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促使一些平时不敢谈不敢言的话题在网络论坛上可以畅所欲言,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些错误乃至反动的言论并乘虚而人,形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论。错误的“舆论场”反过来又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异化,扭曲的道德标准有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
  解决网络舆论危机所引发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除了法律、技术等必备的制度保障和技术依靠以及政府、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合作外,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在危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从不同的网络伦理道德原则出发来从容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在网络舆论危机的萌芽、潜伏期,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具有复杂多变、波状扩散、广泛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广受关注的公共事务实施舆情收集、分析处理,并遵从自由原则、参与原则、兼容原则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观察舆论走向,搭建起与大学生沟通互动的平台。在网络舆论危机的集中爆发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危机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期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网络舆论危机的恢复重塑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不断完善已设立的网络舆情反馈机制和沟通互动平台,强化与大学生之间有效的双向信息传播,收集来自大学生的意见并进行统一管理,从中总结在危机期间工作的成果与不足。
  总之,网络舆论危机所引发的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失范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关键还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实质则是信息权利所导致的伦理道德异化问题。伦理关照则是规范网络社会知识权力结构中各主体权力及其信息权利合理性的关键。伦理关照要求大学生在整合各种伦理文化资源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和谐伦理体系——以网络生态和谐为目标,以美德伦理、义务伦理为基础,以功利伦理、商谈伦理、责任伦理、权利论伦理为手段和规范,以社会公正伦理为落脚点,从而有效创建网络社会的“四重和谐”,即人与数字化的“人”的和谐,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和谐,网络主体间的和谐,网络生态的和谐,最终实现网络舆论的健康、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使网络社会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第二生存空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