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中国大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急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所以出现了国学热、经典诵读热等,但因为以前长期批判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代人都没学过中国自己的文化经典,出现传统文化断代、优秀道德失传、讲授中华义理经典的老师奇缺,出现道德沦丧、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官员腐败、假冒伪劣商品祸国害民等社会奇怪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使人痛心疾首的状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扎扎实实地开展中华义理经典教育,但是现实状况一是教育体制有病,现在还不能以国家的力量从体制内大力开展中华义理经典教育,二是能讲授中华义理经典的教师奇缺,在这种状况下,冯先生、鲍小姐赞助和领导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确是解国家民族之急,是爱国家、有大功于国家的重大善行,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史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是重要的一章,都是历史的丰碑。我们现在脚踏实地、认真仔细地进行义理经典教师的培训工作,一个好老师又能教出更多的好老师、好学生,这是国家和民族的急需,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重要义举。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3.人、仁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中国这些优秀的礼仪传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伟大的礼仪之国即将出现在世界之林,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伟大祖国中国!
[em05][em05][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