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必然性 [复制链接]

1#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过多地依赖异国文化, 我国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 各级别、各层次的教育教学论文堆积如山, 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一派教育盛世景象,可冷静观之, 确有让人深思之处。诸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十有八九都源于西方某理论某体系, 源于中国本土的竟无一二, 是否由此可以推断中国从古至今没有文化、没有教育? 如果有, 它们在那里; 没有, 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又从何而来?当今,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家之间的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 使知识的共享周期大大缩短, 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几乎可以零时间进行文化交流, 可搞教育不是科技竞赛, 国外新的技术拿过来便可以制造出产品, 引进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要符合中国的教育规律, 不能照单全收, 再者, 从教育的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上看, 各国家的教育尽不相同, 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是依赖异国文化而存在, 一个国家的教育魅力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文化特质所决定。西方的理论再好毕竟是构建在西方本土文化基础之上, 拿来主义在教育上是行不通的。教育的发展固然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但是不能过多,一个好的国外教育经验是要与中国教育现状、大的文化背景相协调才能发挥作用。从中国当代教育来看, 不提起外国的名人、名言论文似乎就没有说服力, 不引用外国的理论、体系就不能搞研究, 其实不然,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研究的思想与内容, 例如, 孔子“教而无类”的教育思想就非常符合当代中国的教育要平民化的办学方针, 再如, 孔子在“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一句中明确指出了学生自我见解的重要性,这与当代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出一辙。所以, 教育的发展既需要外国先进经验的参与同样也需要本国传统文化的帮助。为此, 中国教育的发展不能过多地依赖外国文化而应时时对本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学习。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与交流等方面的节奏也在加快, 特别在科技领域技术, 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更加频繁, 人们把工作的重点都放在发展上, 这必然消弱了对继承的关注程度, 在某些领域里甚至根本不用关注继承这一环节, 今天的东西明天就会成为无用的废物。当前, 在教育领域里似乎也大有这样的趋势。教育与社会其它领域相比有质的不同, 首先, 教育的对象是人, 其次, 教育所承载的内容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文化总量。概括地说,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传承文化。所以, 教育应注重继承,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教育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教育担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 特别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 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曾几度被打入死牢,取而代之的是“洋文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又出现全盘“西化”现象, 传统文化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几经坎坷, 进入世纪之交, 真正关心传统文化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我们之所以关注传统文化不是搞形式搞思潮, 是认真的学习、研究、思考与真心地感悟, 其目的是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现实意义。


走进传统文化对于继承文化而言, 意味着从本质上了解、掌握文化的全貌, 因为文化蕴涵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价值也是多元的, 单从某个部分某个方面去研究都不能对文化的整体性进行很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是需要用心灵、智慧去参悟的文化, 只从表象上作文章不但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理解, 相反会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意。所以, 我们要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内部, 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才有可能从本质上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言权。任何站在圈外的研究只能是形式的、肤浅的研究, 其作用也多是反向的。当代人多有浮躁情绪, 作事情也急功近利, 这种现象对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最大的障碍。所以,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要端正态度。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不是标榜自己, 而是每一位教育者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职责。在传统文化面前, 我们微不足道, 永远都是学生。为此, 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多少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好坏, 而并不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 态度越恭敬越谦虚获得的营养就越多, 反之获得的就少甚至一无所获。其次, 放下功利心。功利之心是放置在现代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一扇自动门, 放下功利心门会自动打开使我们走进传统文化, 反之, 门会自动关闭使我们立于传统文化之外。所以, 只有放下功利心走进传统文化, 我们才能融入其内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这一环节上, 应该强调接受的重要性, 只有接受了才能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而后才能推陈出新, 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生命力。


我们学习、研究传统文化, 一为了继承, 二为了发展。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对历史的回顾, 发展是向未来的迈进。走出传统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进行评价的过程。近五年左右, 社会上出现了“国学救国”、“文化复兴”、“文化复古”等一些诸如此类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观点, 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其实道理很简单, 现代人不可能过古人的文化生活, 除非当今社会整体性迁移到汉代、唐代、宋代⋯⋯。所以, 从本质上看, 传统文化不可能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评价是合理解决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一, 肯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这是评价的基点。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我们只有进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代, 才能了解传统文化与当时的社会、人及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从而才能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加以肯定。其二, 肯定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这是评价的目的。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把传统文化放入现实生活当中, 与当代文化进行比较, 只要符合社会要求的、对时代的发展有益的思想内容, 我们就加以分析、整理使其转化成现代文化的语言, 并合理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 只有这样, 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在当代得以体现。世上没有凭空产生出来的文化, 任何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与先前文化存在着传承关系。中国现代文明同样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所以, 我们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切不能陷入传统文化的束缚之中, 要走出传统文化, 结合实际, 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时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深邃的内涵与丰富的内容有待于我们去思索、去探寻。作为文化的传承者, 当代教育在力求发展的同时, 应时时关注传统文化, 让受教育者不但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又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肯定地说, 只要我们本着继承、发展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将在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