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来看,“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之安身立命之根本,我们时常在一些媒体上看到一些不养父母,少年弑母的事件,在沉思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承认“孝悌”教育的缺失,因此,要铸就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孝悌”开始。
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言行谨慎,诚实守信,有博爱的心,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事理论研究。”这段话也是整个《论语》的核心。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一是“孝”,二是“悌”,三是“谨”,四是“信”,五是“泛爱众”,六是“亲仁”。如果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那就把它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孔子为什么要把文化学习放在最后呢?难道说文化学习不重要吗?原来,孔子认为,弟子的道德品质是最为重要的,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学习才有积极的意义。否则,宁可不要文化学习。孝顺的“孝”字加上个文化的“文”字,这个字就念“教”字。无孝不教。其实这就强调的是品德的重要性,有德之人才能学习文化及其艺术等。由此看来古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三字经》的从文顺序也表现了这一点。
一个人,设想一下,如果他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话,会和他人和谐相处吗?会对社会负责么?那么他会对工作尽全心么?会有忠诚么?一个对自己兄弟姐妹都不能好好相处的人,将来你会成为一个慈善家? 只有做到了“入则孝”,然后把这个孝推广到家庭以外的更大的范围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是能将如此“孝”之心,从家推广及他人,由他人推广到社会,那么我坚信,他推广的范围越是宽广,他这辈子的成就就会越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在《大学》里有这样一句重要的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这里重点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要“修身”则必须“诚心、正意”,其实也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清朝的时候,有人根据《论语》的这一则,编出了《弟子规》。《弟子规》的总序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可以说是儒学文化的根本。
《弟子规》在我们当前的社会来看,是一部救治世风的良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论语》的这一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做人的底限。当今社会的时代急需做人基本伦理道德的教育。《弟子规》是修身的基础,如忽略此大根大本,纵然广读经论,修行数十年,因缺乏基础,也很难得到真实的成就,只有虚心受教,切实奉行,人的真诚爱心方得萌芽生机。即《弟子规》的当今效用。
“入则孝、出则悌”,并不是要分出尊卑,并不是要我们泯灭个性、一味的顺从,而是讲究孝道秩序和礼仪。现如今我们缺失的正是这种礼仪和秩序的观念,缺少了他律和自律,待人接物也少了规则。孩子在家里只知道向父母无尽的索取,不知道报恩。大则背信弃义,损人利己,小则乘车抢座、驾车争道等等,不能尽述。因此,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1 19:28:1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