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与孝 [复制链接]

1#
回眸往昔,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犹如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东方世界。忠孝观念凝聚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华文化,古而不老,历久弥新,
  忠孝是夹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枚书签,从魏晋南北朝的“以孝治国”,到岳武穆的“精忠报国”,忠和孝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华文明的光辉之所在。古人崇尚忠孝,讴歌礼赞,他们眼里,只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才是无愧于心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人。
  忠孝是扎根在炎黄子孙心中的长青树,即便时光的脚印在华夏大地上匆匆掠过,它也永不褪色。众所周知,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历史见证了许许多多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大事:有耻辱,有荣光;有血与火的教训,也有鲜花和掌声;有令人心痛的分离,也有振奋人心的重聚。
分享 转发
TOP
2#

       忠孝自古不能两全”说的是当忠与孝发生冲突时,作为无我无私、无他的忠臣要忍痛割断骨肉亲情,把父母放在一边,服从君父之大义。由此看来,忠与孝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那里忠与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得广大,不仅仅是对生身的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地方官、授业解惑的老师。皇帝也叫君父,地方官又称父母官,就连当过一天的老师也可终身为父,学生须孝敬到老。
TOP
3#

孔子在回答学生关于孝道的提问时说,孝子不仅仅是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内心敬爱父母。同样的,忠臣也自古以来就让人敬仰,“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苏武牧羊、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有关忠臣的美谈也已家喻户晓。按理孝子和忠臣都堪称是道德典范、行为楷模,鱼与熊掌应该兼得,但千百年来,中国百姓普遍的共识却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二者往往势如水火,这让人嗟叹不已。
TOP
4#

       唐代封演所作《封氏闻见记》卷4《定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唐代宗时,吏部尚书韦陟死后,太常博士程皓谥其为“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加以反驳:“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为忠臣不得为孝子。”程皓则坚持说:“至于忠孝不并,……各求所志,盖取诸随。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颜真卿的观点非常鲜明,即“忠孝不并”,为人臣和为人子者不可能同时既为忠臣又为孝子;程皓却认为“当圣代”时忠孝可以两全,一旦面临极端情况,并不苛求求忠抑或求孝,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而此事的最终结果也是韦陟得谥为“忠孝”,程皓的意见占了上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