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家的“忠”在管理中价值和意义 [复制链接]

1#
“忠”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过17次,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忠”这个道德规范,“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之谓。《说文》:“ 忠,敬也。尽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杨倞《荀子?礼论注》:“忠,诚也”。“诚”、“实”同义,即“忠”是诚实无欺的意思。

    孔子说:“主忠信”,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总起来说,中心为忠,“中”是中正不偏邪。即“忠”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诚实。“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儒家“忠”作为道德范畴,还包含有君臣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应该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应该忠心事奉君主。鲁国的正卿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兹,则忠”是说如果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民众就地对你尽忠竭力了。这里的“忠”主要是指臣下对君主,下属对上司要尽心竭力服务的道德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一次交代时,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忠矣。”这里说的“忠”是指尹文子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可见,儒家的“ 忠”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首先看“忠”的在管理中价值和意义。何谓“忠”,孔子没有直接作出解释,朱熹解释为“尽己之谓忠”,通常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因此,“忠”的本来意义是:尽心竭力、诚实无欺的意思。

分享 转发
TOP
2#

自古忠孝就是不分家的。大家都认为,只有做到孝的人才能做到忠,真正理解忠的含义。可是,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自古忠孝两难全。很多时候,忠和孝是不能同时兼顾的。可是,这并不代表,一个忠孝不能两全的人就是不忠或是不孝的。相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忠和孝的内涵的。当然,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做到忠也不能做到孝,那就要另说另讲的。这样的人,当然就是不忠不孝啦 先秦孔子所言的“忠”与汉代以后所言的“忠”,虽字音一样,但有本质区别。“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仅用与君臣之间,普通百姓间也如此。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绝对的“忠君”,不存在什么道德范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