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世界观与古代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复制链接]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是生生之源,宇宙万物乃至人类社会,其来源都可归结为天。天也是价值资源,人的尊严、人类社会的神圣与崇高都来源于天。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的共识。道家讲“域中有四大”,“天”是其中之一。墨子讲“天志”,认为天希望正义,憎恨不义,不实行兼爱而行攻伐,天就会降给疾病、灾祸而不会给予富贵、福禄。

         与道家、墨家相比,儒家的天人关系思想更为丰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时行、百物生是宇宙秩序,此秩序所以可能的依据是天,天是使实在成为可能的那个根据。
    正因为有了天,零碎、分散的经验如四时、百物才成为一息息相关的整体。在孔子看来,一切可能性,包括实现的以及未曾实现的可能性都来源于天,而天就是创化之本根。

    从生生之源的意义上来说,“天”和“天地”往往可以在相近意义上使用。《易传》认为,天地是万物之源,“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万物因为都来源于天,自然而然具有一种和谐、亲近的关系。《中庸》“万物并育而无害,道并行而不悖”就是这样一种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万物来源于天,人类社会也是天地演化的产物。《易传》里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在《易传》作者看来,万物来源于天,作为一有机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感通关系。人和万物一样其生生之源可以归结为天。由此类推,人类社会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孔子认为,个体必须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才能生存:“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欤?”
    孔子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这是说,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统治者对民众善的引导和互动,是比暴力强制更为有效的办法。

    正因为天地万物是普遍感通的,人类社会作为天地演化的延续,人和人之间也是彼此联系相互感通的。《易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所谓感人心,通天下之志,也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彼此沟通,以达到同心同德。一旦主体之间能达到相互沟通,那就可以突破自我中心,消解紧张与对峙,形成开放的心态,所谓“君子以容民畜众”
    强调的也正是这一点。

           在人类社会不同个体的相互沟通中,孟子特别强调处于统治者地位的理想人格圣人对于民众的关爱和责任感。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舜亦人也,我亦人也”,就是圣人和民众都是人类的一分子,具有相近或相同的人性,彼此之间具有情感沟通的可能。只不过这种沟通能力在圣人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孟子在说到伊尹时说“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在伊尹看来,我与斯民的生生之源都可以归结为天,都是同一大的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彼此之间休戚相关,理应做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孟子在说到舜时说:“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舜连象这样的至顽之人也能够感通。可见,圣人一直处在与他人的息息相通之中。孟子所推崇的舜、文王等圣人能够以德治天下就是善于与民众情感沟通:“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孟子盛赞文王对于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说“乐民之乐者(指文王等圣王),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所说的古代圣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对于后世的儒者和官员有比较大的影响。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儒者应该应该把民众看成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同胞,把万物看成有亲缘关系的同类。张载提倡儒者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来成为许多执政为民的官员的共同追求,也与上述有机整体论的世界观有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