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观念十分重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和”。在《说文解字》中,“和,调也”,和就是调和,协调之意。对于“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界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记》)这些观点无疑展露了“和”的理念。
“和”的理念在许多方面得到体现:反映在思想上,“中气以为和”(《老子》);反映在
政治上,“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反映在
经济上,“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大运》);反映在处事上,“和为贵”(《论语•学而》)。简单来说,“和”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使其团结,治国,和能兴邦;治生,和能生财。
儒家学说中,“和”是以自身和谐为起点,通过道德修养达到个人自身和谐,从而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了,人与
自然才能更好的和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就是一个“和”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