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无为”
一:历史上《道德经》的内容引起的争论最多,而争论的核心问题又是关于“无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想多说几句,而且范围也不仅限于对《道德经》的解释,而引申拓展到无为之法有应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当中,尽量寻求一个较全面完整的了解。这些内容其实在本书中都有涉及,只不过较分散,不是认真通读全书的话,不易全面理解,所以有必要简明扼要汇总一下,便于理解。
看看《道德经》的线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获得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也就是 老子总结出的“法道”的具体做法,比如“功遂身退”、“天道张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法天道”所获得的“无为”之法;“静”是治理天下的“无为”之法;而“水的七善”是培养具体才能的“无为”之法,“三宝”是管理艺术的“无为”之法,这些应该是符合“无为”的要求的才对。
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
根据《道德经》的实例,可以总结出来:“无为”是指通过对事物客观规律之所以运转的关键要素的掌控,从而达到 对事物运转的大趋势的把握的策略。因而把 主要精力放在必要的客观条件的管理上,给具体的运作人员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的做法,称为“无为”。归纳起来说,“无为”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控制关键要素的方式来掌控事物的发展趋势,就是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二是在推广这种方法时的方法或心态,“无为”暗中掌控关键要素,不露痕迹地做好“太上,下知有之”幕后管理者的工作,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的效果。
《道德经》中,“无为”是怎样控制关键要素的呢?是通过对“三才”的调控来达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无极,二为太极(阴阳),三为三才。二,阴阳是纵向的原因,因为基本构成的元素是“二”,是“阴阳”,它不仅是构成万物的具体的“阴阳”,还是构成“万物之所以能生老病死的一系列必要的条件”。而三,是横向的环境。“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每一项都是由“阴阳”构成的。
“三”的内涵,在《道德经》中没有具体说明,给千古学人留下个大难题。这方面,我觉得没有说明,无非两种原因:一是“三”只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二是“三”的内涵在当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不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