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义”的化身,如果说结义前的关羽还有些江湖豪侠之气的话,那么在“桃园结义”之后,关羽的“就变为纯粹的“忠君之义”了。关羽之于刘备的关系就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关羽行事皆以“义”为准则,下邳兵败降曹,他与曹操立以“三约”:一保节操,辨君臣之分,“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严男女之义,三明兄弟之义“但知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种有条件的投降,既保了性命,又存了忠义。对于曹操的封候送金等多种厚待之恩,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立下奇功作为回报,而当他得知刘备的行踪时,过五关斩六将,断然回到刘备身边,其对刘备的忠肝义胆由此可见。后来关羽失荆州,为东吴所害,刘备决意伐吴,替关羽报仇。赵云曾谏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刘备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不顾赵云、诸葛亮等的劝阻,终于招致彝陵大败。桃园结义这种同生共死,以死相报的义薄云天的情感,成为千古经典为世代传唱。
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宋江身上的“义”,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向往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相扶助的一种道德追求。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从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义”和“忠”又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作出抉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能顾及对封建王朝的忠。杀阎婆惜后,宋江为了逃避朝廷的惩处,不得不亡命江湖,四处流浪。因宋江在江湖上义名远扬,他在各路英雄好汉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在流亡过程中,他的周围又凝聚了众多好汉,成为他日后执政梁山的资本。然而宋江为了壮大义军的实力,其手段却显然有背于忠义之道。比如秦明无反心,他却设计诱导他造反,致使秦明家小数人被杀。这种骨子里对封建王朝的“忠”与行动上的不忠矛盾地纠缠在一起,使他的一心想报效朝庭理想追求与造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刺配江州以后,宋江原想洗心革面,再作良民,但事于愿违,终被逼上梁山。招安之后,他为统治者破大辽、平方腊,以证明他对朝庭的忠心,可惜宋徽宗和他的亲信大臣从未相信过宋江!可以看出“忠”和“义”是极端对立的两种思想。一方面,宋江对皇帝特别“忠”,始终没起过反抗皇帝的念头,所以他把自己的一切造反行为都归结为忠君爱国,为国除奸;另一方面,他对梁山兄弟又特别义。忠义思想实质上变成了绝对的忠君思想,而“义”又不可避免地成为束缚梁山好汉的一种精神枷锁,梁山兄弟均反对招安,可是唯独不反对自始至终主张招安的宋江,并对他表现出盲目的绝对的顺从。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两部作品,通过许多人物与情节,表现了忠与义的矛盾以及人物在面临这个矛盾时的痛苦选择。忠与义的矛盾主要体现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显然《三国演义》中义是大于忠的,而《水浒传》中,忠却占据绝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