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根源与内涵 [复制链接]

16#

阳明的“诚意”并非静态自守,而是动态的省察与践履。他指出:“学者须是时时体察一念之发,未发之中要存得主宰,已发之际要审得其当。”(《王阳明全集》卷四) 这种工夫观念,既承程朱之“主敬”传统,又以“良知”为根本。对阳明而言,诚意并非身外加诸的规范,而是内在于心之自觉,是良知自复的过程。当一念之发,能自觉其合乎天理,即是诚意;反之,一念之妄,便是心之蔽。因此,“诚意”在阳明体系中,既是工夫之关键,又是心体复归的通路。通过诚意,人心由被私欲所扰的分裂状态,恢复为知行一体的圆融状态。此即阳明所谓:“此心之体,无不良之知,无不良之行,惟恐其蔽。”(《传习录》下卷) “诚意”之工夫,便是祛蔽之工夫;祛蔽既成,则知与行皆自明自成。由此,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在“诚意”这一环节中获得了具体的心理工夫支撑,使形上之理贯通实践之道,为其后“致良知”奠定基础。
TOP
17#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不仅是对宋明理学中知行关系难题的回应,更是儒家心学体系的一次重要建构与升华。通过对朱熹“外求天理”与陆九渊“内悟本心”两种路径的批判与融合,阳明将“知”与“行”统一于“心即理”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强调“良知”作为天理的内在自觉,必然发用为道德实践,从而实现心体与行为、本体与工夫的贯通。在阳明的体系中,“知”不再是静态的认知,而是具有实践指向的“良知”;“行”也不再是外在于心的机械动作,而是心体自明自发的流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本为一体,不可割裂。这一思想不仅解决了朱子学中“知而不行”的诚意难题,也弥补了陆学中“自欺”的主观主义缺陷,使道德修养回归心体自觉与实践验证的统一。“知行合一”不仅标志着儒家工夫论从知识论转向心体论,也推动了中国哲学对道德主体性的深度觉醒。在信息纷杂、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阳明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知”必须落实为“行”,道德认知若不能转化为生命实践,便只是虚妄之知。唯有在知行合一中,人才能实现内在与外在、理想与现实、价值与生命的真正统一,从而确立现代人的道德主体性与精神自觉。因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更是照亮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行动中成就真知,在生命中践行天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