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的“诚意”并非静态自守,而是动态的省察与践履。他指出:“学者须是时时体察一念之发,未发之中要存得主宰,已发之际要审得其当。”(《王阳明全集》卷四) 这种工夫观念,既承程朱之“主敬”传统,又以“良知”为根本。对阳明而言,诚意并非身外加诸的规范,而是内在于心之自觉,是良知自复的过程。当一念之发,能自觉其合乎天理,即是诚意;反之,一念之妄,便是心之蔽。因此,“诚意”在阳明体系中,既是工夫之关键,又是心体复归的通路。通过诚意,人心由被私欲所扰的分裂状态,恢复为知行一体的圆融状态。此即阳明所谓:“此心之体,无不良之知,无不良之行,惟恐其蔽。”(《传习录》下卷) “诚意”之工夫,便是祛蔽之工夫;祛蔽既成,则知与行皆自明自成。由此,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在“诚意”这一环节中获得了具体的心理工夫支撑,使形上之理贯通实践之道,为其后“致良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