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是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工夫论的心学转化。“知善知恶是良知”即是“惟精”的工夫。阳明强调:“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此处的省察克治,即是精微地辨析意念之善恶,此为“惟精”,其依据即是那知是知非的良知本身。“为善去恶是格物”即是“惟一”与“允执厥中”的工夫。阳明将“格物”重新定义为“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即在事为上切实地为善去恶,使每一件事都契合良知天理之“中”,此即是“惟一”,是专主于天理;也就是“允执厥中”,是允当地执守那无过无不及的中道。
通过这番意象化的贯通诠释,阳明将修齐治平的心传秘诀,成功地转化为每一个普通个体都可以在心上做的修养工夫。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古义,而是以“良知”为核心,赋予了“十六字心传”全新的、鲜活的生命力。四句教由此展现出其深层的双轨结构:前两句是从“本体上看工夫”,揭示出工夫的形上依据;后两句是“就工夫上识本体”,指明了复归本体的实践路径。二者循环互济,完美体现了其即体即用的学说精髓。
最终,这一贯通表明,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实现的秘诀,正蕴藏在这“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实践工夫之中。它要求人们于微细处惟精省察,于专一处惟一主宰,于应事时允执中道。当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此心法充分扩充其良知,自然能“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使天地万物在良知的朗照下各复其性,各遂其生,最终达成“保合太和”的至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