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学“比德”的意象哲思 [复制链接]

16#

以园林为例:孔府花园古柏依《周礼》“左祖右社”之制布局,苍劲形态与礼制秩序相呼应。《礼记·曲礼》载“礼者,天地之序也”,柏树的栽植方位体现了自然意象与礼法制度的深度融合。拙政园以荷花池为核心,取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之意,隐喻德性的广远传播。计成《园冶》提出“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荷花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洁身自好”理想的物质载体。中国园林的"借景生情"实为养气工夫的艺术投射,如拙政园中'听雨轩'借雨打芭蕉之声营造'主静'之境,'与谁同坐轩'以扇形建筑隐喻'清风明月我'的君子之交,皆将自然景致转化为道德修养的具象场域。这些实践将伦理隐喻具象化,赋予“比德”以审美生命力。
TOP
17#

儒家'比德'的生成机制遵循'物性---德性---意象'的三重转化,其本质是'意-象-言'结构在伦理符号生产中的实践。以水为例:'物性抽绎'阶段(观物取象),水的流动性被提炼为'周流无滞'的自然属性;'德性投射'阶段(立象尽意),儒家将这一属性映射为智者的通达智慧;'意象固化'阶段(托物言志),通过《文心雕龙》的'意象经营',水最终成为'智者乐水'的文化符号。这一过程与意象哲学'含象性—现象性—化象性'的思维逻辑相契合,体现了'比德'理论的结构性与灵动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