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学“比德”的意象哲思 [复制链接]

16#

儒家'比德'的生成机制遵循'物性---德性---意象'的三重转化,其本质是'意-象-言'结构在伦理符号生产中的实践。以水为例:'物性抽绎'阶段(观物取象),水的流动性被提炼为'周流无滞'的自然属性;'德性投射'阶段(立象尽意),儒家将这一属性映射为智者的通达智慧;'意象固化'阶段(托物言志),通过《文心雕龙》的'意象经营',水最终成为'智者乐水'的文化符号。这一过程与意象哲学'含象性—现象性—化象性'的思维逻辑相契合,体现了'比德'理论的结构性与灵动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