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论礼 [复制链接]

1#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激烈变革的重要阶段,西周盛行的礼乐制度传承至此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出现了「礼坏乐崩°」的趋势,天子、诸侯、大夫、陪臣关系的变动,打破了观念上由礼制所形成的对名分的执持,旧有的礼制所具有的约束功能不断丧失。在这样的状况下,传统礼的价值与作用被重新思考,赋予了新的认知。「礼」本来是禁忌所衍生的宗教观念,到周公时制礼作乐,宗法制、封建制以及「亲亲」、「尊尊」皆承载于「礼」中。春秋晚期「礼」、「仪」之分的彰显,使得诸如外交场合应对的揖让周旋之礼被归之为「仪」,而能够治国安民之用的一套程式规范则被归之为「礼」。《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昭公°五年,鲁昭公拜会晋平公,「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平公认为昭公知礼,而大夫女叔齐却认为昭公只能算懂得仪,而非真正的知礼,礼是守国、行政、得民的根本原则。从中可以看到,随着礼与仪的分离,礼所蕴含的政治功能被重新强调,作为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突出了其作为政治秩序核心原则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和发挥,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礼治思想和主张。在孔子思想中,作为「仪」的礼,必须符合它的应有之意。因此,在繁简难易上,孔子强调的是对于「礼」之精神的呈现要高于任何仪式性的内容,贵在对礼之精神的践行,而非繁文缚节的刻板坚持。他通过对「仁」与「礼」的相互阐发,为「文」注入新「质」,用一种道德精神唤起人们对于礼的伦理自觉,使礼长久地成为个人立身的准则,来实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要求,使文质达到新的统一,即我们熟知的「以仁释礼°」。因此,"修身"就成为孔子思想的重要起点,由内向外,由知到行,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重构了「礼」的精神生命,使得「礼」之仪轨和意义相配,达到了「文质彬彬°」之态。
这些使「君子」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也使孔子的礼治思想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纷争中,重现了「礼」的意义与地位。自此之后,儒学之进步与发展,时刻与对「礼」的损益相伴,并不断地将「礼」之精神生命彰显出来,绵延着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礼」文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