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者“。这其实就是儒家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大学》中说的”止于至善“,即达到一种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和谐,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显然只是一个美好愿望,实际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里又涉及到一个”善“的概念。傅教授说善是指”人我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如孝、悌等。我认为还应该补充一点,就是”被大家所认可和肯定、能够正面影响或帮助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善可以是一种关系,也可以是一种行为。
现在可以来解释”仁“了:
1、”仁“是儒家思想特定概念,只有符合儒家思想中判定标准才可以称”仁“;
2、从形式上讲,”仁“包含了各种德行,可以说是百德之首,如”孝、忠、信、直、敬"等等,但又不是具有这些德行就能称仁的;
3、行“仁”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自我的修养,即努力提升自己道德水平,养成符合礼的行为规范(“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第二个阶段就是利用自己的德行、能力去帮助或影响所能影响到的任何人,也就是行善;第三个阶段就是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终极目标。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影响或爱起,如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对朋友信等等,从“齐家”到“治国”。第一个阶段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第二个阶段服务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努力的方向是尽量能够影响、帮助、关爱更多的人。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善”也可以是有程度的,影响多的人就是大善,影响少的人就是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