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深刻地勾勒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的丰富内涵,十大价值观如仁、义、礼、智等,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价值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然而,在现代社会,如何巧妙地将其融入当下,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文章提出了将其纳入国民教育的构想,这是极具前瞻性的举措,将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文章也对历史时期中对传统价值观的误解进行了反思,强调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这一综合性的论述,对于重拾传统核心价值,引领民族精神的复兴,具有深远的启示。陈先生之所言:“中文作为民族精神的语言载体,‘文以载道’,中文所载之‘道’即是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这跟语文的教育非常之符合。我国古代便产生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萌芽。古代的教学是在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教师常由长者、圣贤、智者担任,他们是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就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问题是确定的,例如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教学内容就十分明确。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古代的文化知识较少,而且统治者对课程内容规定得很死,如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课程内容主要就是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因此“教学什么”这个课程论问题的研究不是很迫切,研究的重点就是“怎么教学”这个教学论问题了。古代的圣贤先师,为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创造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