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何为五常,东汉王充有:“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作为儒家伦理文化的重要架构,五常早已融入我们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之中。学习传承“仁、义、理、智、信”的中华义理对于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有着极大的作用。
提到“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何为“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何为“义”;曾子避席让我们知道何为“礼”;司马光砸缸让我们懂得了何为“智”;季布千金一诺更是让我们了解了何为“信”。然而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内涵绝不仅止于此,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孔子言:“仁者,人也。”何为仁?推己及人是仁,克己复礼是仁,仁者爱人是仁。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但仁的含义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孔子也有着不同的答复。我最喜欢的回答是“成己爱人”。《论语》:“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仁从人从二,表示两个人之间“亲”的关系,就是爱。郭店楚简中“仁”写作“忎”(从身从心),《尔雅》:“身,我也。”仁从身从心,表示心中思考自我,即“克己”“修己”“成己”。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等。要爱人、立人,必须先立己、成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他人。不能只注意“仁”之爱人的一面,也要注重“仁”之成己的一面。使人爱己和爱人还只是单向的,而自爱则是双向的,包括爱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才是仁的真正内涵所在。
义者何为?义在国学中被视为人类行为中最高尚的道德规范,它是一种内心的自觉和理性的支配。义在国学中既指道义、道德又指荣誉、责任、恩情等含义。强调以道德为准则,要求人们做事要有正义感,做人要有慈悲心,行为要忠诚正直,为人处事要有信义。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经常和“利”对立起来使用,同时义和礼,仁,道,理还有气等组合起来使用。礼义,仁义,道义,义理和义气。《说文解字》中,“义”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上半部分是个“羊”字,下班本分是个“我”。古人把“羊”作为和善的一种象征,而“我”最初表示一种锯齿状兵器,后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也就是我自己,羊和我就构成了“义”字。“羊”表示善意、和善、利他,比如仁义、礼义和道义。而“我”是一种兵器,表示威严、威仪还有正义等等意思。总体来说,“义”既有善意的内涵也有正义的内涵,兼具了道德性和正当性。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汉语古文字还是很有哲理性的。
“礼者理也”,古人解释“礼”和道理的“理”是同一个字只有符合道德理性的规矩才能叫礼。“礼”是什么?礼就是做事的方法,戴仁而行,抱义而处。礼就是道理 ,礼应当实践,我定当,让先圣元意,传于天下。《春秋左转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从古至今礼仪的具体表现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迭,但亘古不变的一定是人民内心真挚的永远充满敬畏之心的表达。懂得尊重、敬人是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与任何人互动时所谓礼仪最关键的初心表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品质和态度,被视为国学文化中最重要的修养之一 ,是人与人相处中最重要的基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实践“仁”的基本道德规范。商鞅立木,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信的意义。管子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把诚信提升到治理天下的角度更是凸显了诚信的重要性。
老子言:“知人者智。”认为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智,指智慧,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在儒家思想中,智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关键,更是道德和仁爱的体现。只有通过智,人们才能够获得一种真正的智慧,了解如何生活,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墨子·修身》有:“志不强者智不达。”智还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志向,志向不坚定的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义理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学习了解贯彻“仁义礼智信”的义理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