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庸思想浅读 [复制链接]

1#
《中庸》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时候,被当时的朱熹和儒家学者们特别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叫作“四书”,且朱熹将《大学》与《中庸》自作章句,据查阅资料,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据《孔丛子》等平实的记载,他是为了解释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问之道的著作。“《中庸》一书,其中言智、仁、勇,言费隐,言诚明、天道、人道。非深入圣人之奥,不能达于心口。子思之学,有渊源于中庸乎见之矣。”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庸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也包括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
中庸的庸字,并不是指平庸的意思,古代的庸通用,在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里关于庸的解释: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因此“中庸”就是“中用”,或者叫“用中”,中庸之道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对中的用法,因此中庸里面“中”才是根本,按照中国传统的体用思想来看,“中”是体,而“庸”则是一种用法,而为什么“用中”这个问题早在第一章就讲清楚了,甚至在全文都暗含着这个道理:中是万物的根本,和谐是万物达到中这个状态的途径,这样天地间万物的运行秩序便建立起来了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10:51
TOP
3#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是中庸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庸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人的自然秉性,被称之为天命或者说本性,这种本性是上天赋予的,不是人为设定的,引导并且规范着事物向着本性变化发展,称之为“道”,那么按照道的原则休养自身就称之为“教”,这句话道出了万物的本质和天性,同时也说明了人通往本性的方法和路径,这句话三个核心词是“天命”、“率性”、“修道”,这句话在开篇就告诉我们中庸思想不是一种人为的规范,而是一种天命或是天性,是一种必然性。“天”这个概念对于古人来说有着非常复杂且渊源的含义,特别是儒家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者,也是万物的缔造者,封建文化中对于天概念的诠释往往都是如此,例如“天子、天下、天书、天命”等等,因此将人的本性与天联系起来,就奠定了这个不可动摇的权威基础。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14:18
TOP
4#

“率性之谓道”,“道”是指通向天性或者本性的道路,“率性”指统领和规范人的自然本性,“率”可以理解为率真,与古人喜欢用的“诚”字接近,在《中庸》中也有许多带有诚字的篇章,例如第二十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也就是说理解了诚才能明白天理或天道,按照诚的方式做人做事,也就是人道,诚既是天道的原则也是人道的原则,但是这个诚不是作道德品质来看,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用原文的话理解就是“率性”,遵从和顺应本性,就是“诚”。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16:45
TOP
5#

“修道之外谓教”,按照“道”的原则来修养自身就是“教”,这里的教也可以理解为行为与实践,按照道德原则来为人处世,这其中也包括诚,诚是修身的根本,它既是至高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领悟天道的原则,因此既要领悟诚,又要实践诚。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17:35
TOP
6#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句话是大部分人引用中庸最多的一句话,很多人也据此来理解中庸思想,认为中庸思想的本质在于“用中”,这章孔子赞美舜,说他是有大智慧的人,舜喜欢向人请教,并可以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对听来的言论,他隐藏了邪恶的部分,而弘扬善的部分,把握了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把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做法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伟大的地方。舜之所以能“用其中”,其原因是能够“执其两端”,没有两端,便找不到“中”的存在,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才能把握事物的“中”,所以“执其两端”是“用中”的前提,舜之所以能够“用中”是经过了大量的实践调查,取得了经验,“执其两端”便是他实践考察的结果,对多方结果都做到掌握,才能真正做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个“用中”思维扩展开来,其实是古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古人对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很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就有“反者道之动”的道理,事物总是处在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运动过程中,而把握事物的“中”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中”才是事物的本质。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19:44
TOP
7#

中庸的宇宙观:“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中庸》第二十六章)天地山川都是由小及大,不断积累形成的,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中庸认为事物各自都有内在的本性或者天性,事物按照天性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彼此协调,和谐共处,这种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万物按照各自的天性存在就可以达到万物自然和谐的状态,宇宙这个大系统的目的就是人万物稳定有序地运行,生生不息。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20:35
TOP
8#

第一章也说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万物运行的根本状态,“和”是达到这种状态的途径方法,达到“中和”这个境界天地万物这个系统就能稳定运行。万物在其中也就可以生生不息。第三十章也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包括最后一篇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都描述了同一种状态,天地万物都无声无息地运行着,它们都遵循各自秩序和规则,在这种规则下,万物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生生不息。这就是宇宙这个系统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原则,中庸是以宇宙的视角来认识人或看待人,中庸的主旨也是揭示宇宙万物和人的关系,在这个角度上发过来看,人也是宇宙这个大系统的一个要素,因此人也有自己的天性禀赋,那么人也理所应当顺应本性,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中庸》第一章第一句话也揭示了这个道理,从天命到率性再到修道,这是一个从天到人的路径,在宇宙这个大系统到人的小系统的过程。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22:00
TOP
9#

第二至五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中庸不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至高的实践智慧,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一种至高至极的境界,很少人能够始终一直奉行。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24:39
TOP
10#

中庸智慧是来自古人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是古人对经验的总结,中庸智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变化的思维,人站在理性的角度上都希望一切事情的变化都是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中庸智慧是一种动的思维,是保持动态调整的一种实践智慧,它追求的不是确定性而是合理性,在实践中,理性与理论思维往往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而中庸之道则可以弥补这个空白,因此理性思维与中庸实践思维的出发点与目的是不一样的,中庸之道是一种超越了人的理性智慧的实践智慧,中庸之道的根本假设是世界是变化的,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标准可以指导每一个行为,这种变化的规律是人说无法掌握的。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26:29
TOP
11#

孔子说”知者不知,愚者不及,他也认为聪明和愚笨都是不可取的,尽管人的能力很强,但是在地球上,面对大自然,人类总是渺小的,中庸思想就是让我们放弃某种主观的预设,去符合一个更大的自然秩序,在古人看来,大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和谐共生的系统,大自然内在这种秩序,中庸称之为中,道家思想则称之为“道”,这种秩序有一个最高目的,那就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时不刻处在一个个的系统当中,我们要搞明白系统中要素、链接、目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系统要达成的那个目标,链接与要素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整体的秩序服务。中庸的智慧不在于眼前非此即彼的取舍和折中,而在于系统中他是最终最合适的选择,始终关注更大系统的目标,并采取和系统目标相一致的行为,这才是践行中庸之道的根本,中庸之道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心中有个更大的原则。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27:10
TOP
12#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本节接着引用孔子讲到人的生命,形而下饮食男女的人性,与形而上先天纯良洁净的本性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与天道的上下关系,特别是第一句:“君子之道,费而隐”,最为重要。
首先“费”这个字有很大含义,费在现代的含义是花费和浪费两种含义,中庸里这个费字,就是到处散漫着,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随便弥漫着它的作用便叫费。“隐”字是与“费”字相反的意思,任何时间、空间随便在哪里都仍然摸不着看不到便叫隐。“君子之道,费而隐。”这句话这句话就是控制直指人心,见性修道的方便法门,道在哪里,道就在平常日用之间。道自性的显现,它本来是无所不在而无所在的一种功能。所谓“费而隐”,便是无所在无所不在的说明,例如佛学所说的证得菩提,这个梵文翻译过来的名词,就是指觉悟自性而成道的意义。孔子所说的“费而隐”,就和佛说一切处的意思相同。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29:03
TOP
13#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这八句的重点在“知”字和“行”字上,也就是说如何去认知到自然天性的性命之道,怎样修行才能实践到自然天性的大道呢的问题,人类世界开始都是由于男女两性之间性欲的冲动,孔子这里讲的“夫妇之愚”,是指人性发起欲爱的时候,是盲动的,是愚昧的情绪中的情况,便会做出没有理智的行为。但是这种人性爱欲的行为,它也是从最初,最基本的“天命之谓性”的本性而来的本能冲动,性行为的本能并没有善恶的属性,如果说所谓有道的圣人并没有这种冲动,那是说不通的。因此在圣人与修道这个问题上便产生了矛盾,关于这个问题,在明末万历年间,有一位禅师的说法可以说十分确切:他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凡人,对于男女饮食在他生来的本性就具备了,所以在欲望发动时也顺其自然去做,但是他不能自知,但是如果一个普通的凡人忽然能够反照,见到了自己原来本净的自性,他就立地成圣,便不是凡夫了。那么相反的,如果圣人自己还存有一种我是得道的圣人之念,那么他还是一个地道的凡夫。换言之,得道的圣人,只要还有自我圣贤的念头,那么这个圣人就不是真正的圣人。所以说“圣人若知,即是凡夫”。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33:47
TOP
14#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这是说天地如此之大,但是人们却对这个伟大的天地,并不满意,还会随时怨天怨地,所以说做天地还不能使人满意,更何况做人呢,即使做人做到天地这般伟大,也还是会有人抱怨。真正的大,是无边无际的大,真正的小也是无边无际的小,总之来说就是不能有边际,庄子形容得非常恰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所以孔子便说:“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真正知道什么叫做大,天地都装不下,什么叫做小,小到不可分割解剖,换言之,大到无边无际就是小,小到无限无量就是大。这便可以理解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大小之意,也就是表达天命之性的“费而隐”,无所不在而无所在的作用。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34:46
TOP
15#

中庸思想是一个角度更高更全面更系统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可以包容万物,甚至包括对立矛盾的事物,让万物都可以生生不息,我们今天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庸思想的一种实践。中庸之道是一个系统的借鉴方案,是基于自然这个大系统而言,今天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可能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特殊复杂,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都更加广泛和深入,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和平凡,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用局部的视角和方案,而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理解自然这个大的系统,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中庸之道这种智慧。
最后编辑云南大学张乃元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00:35:2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