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之“仁”非我之“仁” [复制链接]

1#
孔子习惯把“仁”当做亲和的说法,后世把其当做封建纲领来规划人的道德意识,处理社会关系,无可置疑,社会的确需要指向性的道德规范,需要有一个大体的价值取向。
但人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以某点为中心去理解同一个事务。“仁”在这时便出现分歧。你质问我为什么要吃肉,我回答这是我的基本需求,我喜欢我才吃。在素食主义者眼里,吃肉说不上“仁”,我没有做到兼爱万物。大饥荒中人吃人,更没有达官贵人严重的“仁”,那时我的“仁”只是我的“仁”,与你的“仁”无关,我活下来便是最大的“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