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仁”,孔子的仁的概念与西方的一些概念不同,没有那些确凿的分界和划界。而是一种流转变动性,是一种变动不居的,但是又不离其核心的“仁”之观念。
仁在孔子这里不是死的仁的概念,不会变,也不发生改变。而是一个以“礼”为准则,因地制宜,随时而动,时易事异的观念。例如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这是说,仁要做到言有忍,不肆意。而司马牛为人“多言而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这里明显是特别告诫司马牛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尽量三思。子贡问仁时,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在朝为官,根据朱熹的注解,“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53)。即使是同一个人,而时间上的不同,孔子的回答也会不同对于仁出现问的最多的人是樊迟。三次问仁。其一,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其二,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其三,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里同一个人问了三次,结果各不相同。明显是根据当时樊迟在不同环境和语境下的“应景”之语。
所以在我看来,孔子的仁是一种富有生机的生生不息的仁,只有在这种生生不息,变动不居中把握住“仁”的寂然不动之处,才算真正领会了仁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