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侃去花间草 [复制链接]

1#
王阳明与弟子薛侃曾就善恶问题进行过讨论,记载于传习录中,此即名片段侃去花间草。王阳明在此处提出了其“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的分判。阳明提出了物无善恶,从躯壳起念便是恶。这是其对于其围绕良心的核心观念的一次论述。物无善恶,那善恶从何来?阳明言“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如何循理,要看理在何处,宋明儒士都赞同一点,人心中有天理,只是于如何寻找理上有分歧。阳明主张,理既在心中,又何须向外求,但人心理气混杂,故循理为善,动气为恶。故在此处于躯壳便是动气,有气之动主导,不循天理,则必然为恶。因而要剥落私心,求良知之心。然良知之心却非无善无恶,物无善恶,但人仍须生存,若物碍我,何妨去之,此乃善。若物我无关联,却可以去之,此即动气,故为恶。因而侃为何去花间草?因其动气。周敦颐为何不除窗前草,因其循理,无碍便无须除。若是时时将气之动塞于心中,从何处致良知,从何处体天理。
分享 转发
TOP
2#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之观念,对于王阳明的思想之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窍现有理解均是基于道德伦理而言,抑或基于主观唯心主义而言。这种解释路向与阳明之行为与言论多有不通之处,难以整体把握阳明之思想。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路,把王阳明的这一表达当做一个象,一个王阳明设定出来的情境,王阳明借此象以通其意,那么花与心并非实指,而是对于其观念中某些想通之处的展现。以此观之,王阳明的的思想观念是一典型的“模型式推理”结构,那么其整体观念结构可以涵摄在“心—意—事”的结构之中。在这个结构下,王阳明以“南镇观花”之象言“心外无物”之意,又以“心外无物”之象,尽“天理”、“道”之意,以此来明见本心。整个思想观念层层收卷,而又层层开显,以此结构诠释阳明之“心”,其“心”则整个观念之上下贯通之关窍,“心外无物”上指“道”之意,下开“南镇观花”之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