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庄子中对于自己求道之法的来源的解释 [复制链接]

1#
在大宗师中,庄子借南伯子葵与女偊的一问一答解释了求道之法从何而来,原文如下: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对于所提及的部分解释如下
副墨:文字,书籍。成文之物。副墨之子,个人认为应言书而传二代?即春秋,战国。冯友兰曾考据中国最早的成文书是孔子的论语,不论是否确凿,但有成文书最早不过春秋,而自春秋至庄子不过二代,故为子。
洛诵:论诵,言语传颂;朗声诵读。所得经验被以有节奏、有韵律的方式吟诵以记忆。文中提及此处为洛诵之孙,结合上文所言,以人述而传之书,则经历三代,夏商周。
詹明:见解,洞彻。此处则应指代前人口耳相传之物被洞彻之后所得的系统的标准的经验。但还未整理成系统的书的样子。
聶许:小声说,小声告诉别人;所听到的;摄而保之。指前人经验在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
需役:所作,所为;实践;修行。在实践过程中所得的经验。
于謳:咏叹,歌咏,歌谣。此处应该是古老的劳动号子,即人最初的呼和声,在形成语言之初期所得之物。
玄冥:深远幽寂。“强名曰玄,视之冥然。”此处进入不可为经验所感知的领域。即不可以常理之经验来去探究的地步,故曰玄冥。因其不可见也。
参寥:三绝,玄之又玄,极虚。参寥:一解为三绝,阴、阳、和气。一解为天,地,道。乃是丛道演化出来的最初之物,故可谓是寂兮廖兮,极虚之物。
疑始:似始非始。(道),求道之法来源于道,故溯源最终必为道,但从三绝进一步探究,此处已经不是人力之所能及,故不是其是否为始,是否为道之本。似始非始,故曰疑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