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孝关系 [复制链接]

1#
自古云:“忠孝难两全”。古人认为一个人存活在世上或是为国家尽忠,或为父母尽孝,二者只能选其一,难以两全。
有这样一个故事,四川邛崃山有条山路叫“九折阪”,回曲九折,崎岖险峻,经常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西汉年间,有个叫王阳的官员,经过“九折阪”时,异常恐惧。不禁感叹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怎么能在这样危险的地方行走呢?”当即称病辞官。西汉末年,有个叫王尊的官员,也经过“九折阪”,他看到地势险峻,就问随行的下属:“这是不是王阳畏惧的那条路?”下属说:“正是。”王尊告诉驾车的人:“走快点!王阳是孝子,我王尊却要做忠臣!”于是,后人把王阳、王尊的故事称作“阳孝尊忠”。在这里,“忠”和“孝”(或者说“忠臣”和“孝子”)似乎成了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个极端。其实,“忠”和“孝”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古人又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就是这个道理。选择“忠”,或者选择“孝”,都不能算错误。忠臣可敬,孝子也同样可敬。究竟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目中“忠”和“孝”哪一个置于首位。
《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其实是把“移孝于忠”,把道德根本的事父母之“孝”转化为事君之“忠”。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他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士大夫不能只在家尽孝,更应该事君尽忠,“忠”成为衡量政治化道德的尺度。危难关头,当“忠”和“孝”无法兼顾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忠”而不是“孝”,“孝于家”应该让位于“忠于国”。
其实,忠孝并不是不能两全,只要做出合适的选择也可以做到忠孝两全的境界。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山东费县人王雅量考中进士,做了山西阳城县令。俗话说“夫贵妻荣”,可是,王雅量并没有带妻子一起出门,而是把她留在家里,替他侍奉父母。此后几十年间,王雅量去过很多地方做官,他宁肯自己过得清苦一点,也始终没有携带家眷。他本人在外面为国尽忠,他的妻儿替他在家尽孝,用这种方式做到了“忠孝两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