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都是孔子对于信的论说。
就字面意思来看,诚信是分开论说的。“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但就道德层面而言,“诚”、“信”是同等价值的概念,故合称“诚信”。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诚信都是为人立足之根本,人无信不立。“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正是人们对于诚信的重视,所以一诺千金的故事可以流传至今,所以商鞅变法可以取得成功,所以拾金不昧的精神为人所赞扬。这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