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汉中前期吉礼的特点 [复制链接]

1#
吉礼是五礼之冠,涉及祭祀天神、地祇、人鬼,即祭祀先帝、日月星辰、山川等。《通典·礼六六》中曾记载:“(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秋季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西汉前期和中期的吉礼除了具有传统的祭祀特质外,还有着与王权紧密结合,并服务于王权的特点。
阴阳五行最早是分开的两个学术。阴阳原指自然界的变化,作为哲学概念的“阴阳”出现于春秋时期,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际,而淫于玄枵,以有时灾,阴不堪阳。“五行”,《尚书·洪范》介绍五行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战国时期,“五行”又增加了“相生相胜”的成分。战国末期的阴阳家把阴阳与五行整合在一起并加以神秘化,齐国人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五德终始即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以此来指涉王朝的更替和政权的变化,为王朝政治服务。除此之外,还根据五德提出五方五帝:东方天帝太皞,属木,主春,因木为青色,故亦称青帝;南方天帝炎帝,属火主夏,因火为赤色,故亦称赤帝;西方天帝少皞,属金,主秋,因金为白色,故亦称白帝;北方天帝颛顼,属水,主冬,因水为黑色,故亦称黑帝;以及“土德”的黄帝。
祭祀五帝能使君主受到上天的庇护,一方面君主的行为要受上天的监督,君主如果有很高的德行,上天会降示祥瑞以表赞许;君主如果没有很高的德行,上天便会降示灾异以表惩罚反对。另一方面,君主受命于天,君主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汉高祖时期,高祖刘邦使汉朝雍五帝畤得以完备,他在秦四畤的基础上,建立北畤,祠黑帝,把自己神化为黑帝加入四色帝系统中,构建了礼经上早已有之的五帝祠祀。《汉书·郊祀制上》记载: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刘邦实际上还以五帝为上帝,不令祭上帝。刘邦所谓“吾闻有五帝”,其所闻即战国晚期在五行学说基础上所建立的五帝说。但是汉高祖没有做到亲自郊天,汉代第一个真正郊天的皇帝是汉文帝,汉文帝亦“作渭阳五帝庙”“立五帝坛”。汉高祖建立汉的雍五帝畤以及汉文帝建渭阳五帝庙、长门五帝坛都是战国晚期以来盛行的阴阳五行说在汉初天神崇拜上的反映。他们都企图让阴阳五行思想支配当时的吉礼,以证明其自身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汉武帝时期,武帝听从方士意见,祭祀至上神太一,建太一坛。《史记·封禅书》中提到:毫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在神游方士的建议下汉武帝独尊“太一神”,建甘泉宫,立“太一”神祠,让战国和秦代遵奉的五方五帝辅佐“太一”神,将“太一”供于宫室中,神权独享,神权为君权役使,强化了君权私有化、独尊化。且汉武帝将制定郊庙配乐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亲自主持制定郊祀歌的工作,由李延年、司马相如等人协助而成。《汉书·礼乐志》载:“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