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博物馆
—— 以海右博物馆为例
摘要: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作为一种需要高度自觉才能不断前进发展的形态,似乎总在被选择,被抛弃或被遗忘。战火、迁徙、朝代更替,总会波及到文化。如何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保存艺术的珍宝?如何向世人展示古老国度的文明轨迹?这是永久的难题。在此种要求下,在现当代,催生了保存展示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本文以实地参观过的海右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在保存传承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 孔文化 书画文化(寿屏文)
一、文化——襁褓中的孩童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精神层面的形态,一般指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三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文化的本质和产生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明示了它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历程是坎坷的,多灾多难的。
战争总是摧毁文化的第一把利剑。战争是残酷的、杀戮的,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烟消雾散,但是它对文化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
以中国为例,宋元更替。文明程度较低的蒙古贵族统治全国,势必造成中原地区社会历史的倒退。但是元代社会的倒退在程度上是有限的【1】。当一个相对落后的文明取代比他更先进的文化时,毁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毁灭不同于焚书,是在根本上放弃或非议某些文化,明令禁止这种文化的传承。蒙古贵族把中原人口变为“驱口”,沦为农奴。明清易代亦如此。有人说过:“如果没有元代,中国会更要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清代,中国会在明代顺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在倒退,落后的文明总是能取代先进的文明。”
再如鸦片战争摧毁了几代帝王的心血——圆明园,日本侵华掳走了无数的中华瑰宝,以至于我们现在要用巨额钱财赎回十二生肖,学者做研究要去外国寻找资料。
文化是脆弱的,逃脱了战争,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又接二连三地插入利剑。盗墓者对于古墓以及内存文化艺术品的破坏是巨大的,有的被当场毁坏,有的被私自买卖。因为民间保存不当,导致艺术品毁坏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极其困难的,文化就像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极度的呵护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历经艰难险阻。被战火埋没,被自然吞噬,被人为破坏,每一件存活至今的古物,都在诉说着时代的苍凉。博物馆为这些文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在保护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孔文化的传承保护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其中添下最为绚丽一笔的,莫过于孔子。孔子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极具人文气息的思想孕育出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泉。至今,我们依然会在课堂上讲起这位至圣先师的思想主张,社会上会有自发的祭奠孔子的盛大节日,国家上也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孔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最为鲜明的符号。几千年后,当时间流逝,岁月变迁,孔子留给我们的依旧是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人文的探索。伴随着多灾多难的民族,孔文化也曾遭受过“灭顶之灾”。侵略者的掠夺,文革时期的打砸破坏,都让孔文化受到创伤,面临危险。
位于青岛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的青岛海右博物馆,在传承孔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0年9月19日日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圣城云章——孔子故里墨宝遗存展》于青岛海右博物馆隆重开幕。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德墉先生参加活动,并做精彩发言。海右博物馆对于孔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已经走在前列。
一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历代衍圣公的书画作品,书香气息弥漫着整个展厅,透过展厅的玻璃细看每一幅书画,历史的痕迹刻在画卷上、笔墨间。画卷纸张保存完好,少数因年代久远有破损,却也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书画藏品之间,蕴含的是衍圣公文化乃至孔文化的生命力。
孔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最古老最传奇家族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在发展加速的今天,格外需要重建精神的家园,让每个人在精神中寻找一方净土,孔子及其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仍然具有很强的现世价值。
海右博物馆对于孔子文化文物的收藏和展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心灵之旅的好去处。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承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寿屏文新探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身边了解寿屏文者十之一二,甚至有人对此毫无概念。正因如此,海右博物馆收藏并展览寿屏文极有必要。
寿屏,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祝寿的一种礼仪形式,是达官贵人及商贾巨富,为表孝心的一种方式,是孝文化及寿文化的一种载体。寿屏是作祝寿礼物的书画条幅,上面题写吉语贺词或画八仙寿星之类内容的画。寿屏有两种,一种是四条幅、六条幅或八条幅,联列组成,用于挂在墙上。另一种是雕刻或镶嵌的祝寿用座屏或插屏,用于陈列在几案之上。所用材质为绫、绢、洒金宣,用泥金粉及松烟墨书写。寿屏文即是写在寿屏上的文字。
2019年6月30日,寿屏止观专题展在青岛海右博物馆举行,孝亲文化传承与发扬研讨会同期举行。此次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有重要作用,孝道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参观古人的尽孝祝寿方式,能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性。
此次参观时,寿屏文位于博物馆里侧位置,虽然位置不是非常显眼,却能够第一时间抓住我们的眼球。我看到的寿屏文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通体红色毛笔书写四周镶金边的,一种是通体蓝色以金粉书写的,一种是镶嵌在屏风里的,字体较小。前两种气势宏伟,篇幅很大,红色的喜气洋洋,洋溢着节日的氛围与喜悦。蓝色的庄严肃穆,金粉闪闪发光,一派雍容华贵的气息。这几副寿屏文给我的印象很深,这其中充满着家族晚辈对长辈长寿安乐的祝愿,单单是远望,节日的气氛已经扑面而来。
结合当今,老人过生日总还是在某些家庭中受到重视的,这是理所应当的,应该被提倡。但是也要注意切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反而冲淡了祝寿的本来目的。而寿屏文就能避免物质上的浪费,这是精神上的赠礼和祝福。在古代极其看重文采的社会,儿孙为过寿的长辈送上亲笔写的寿屏文,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礼物。
还应当格外注意社会上还存在不尽孝道,将年迈老人弃之不顾的恶劣情况,在欣赏寿屏文时,更应该思考如今的社会现状。如何让优秀的孝文化洗涤社会上的不良之风,警醒人人都应尽孝道,勿忘父母养育之恩?相信通过海右博物馆的寿屏文展览可以寻求一条新的道路。
一场文化的盛宴,一个文化的栖息地。
如何让历史重现,如何让文化在当代振聋发聩,博物馆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正视博物馆的作用,展览背后,应该是深刻的思考。陈列其中的不是死板的物,而是无数来自遥远宇宙渴望被重新发现的灵。海右博物馆一行,我感受颇深,如何在社会中掀起一股正视博物馆巨大作用而不是将其当作游玩散心之地的风气,如何弘扬这种公益收藏的壮举,值得每个人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