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仁行为的践行,仁者的境界是怎样的呢?目标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仁者不忧,这是中庸中的君子三达德之一。孔子反复说自己是不忧的。司马牛问孔子,为什么不忧不惧就是君子?孔子说要看到不忧不惧的核心一方面是内在于内省不惧,觉得自己无愧于良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另一方面是仁者和世界处在一种感通,由理解所带来的一种协调和融洽的关系,即是从外住于世界不发生矛盾,达的境界。一个不仁爱的人是不可以长期处在困境之中的,没有道德修养与自律,那么在困境之中会无所不为,而能够处于经受特殊考验的是仁者。孔子把仁的行为分为两种:仁者,安仁。仁爱的人是用整个生命去灌注到人道之中,这是他生命安居的所在,这是一种自然的境界;知者,利仁。这是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能够看到仁的价值和实践性,因为利而选择仁,同时因为它的知也能够推动仁,仁和知的互相推动。这是一种理性的、自觉的、选择的境界。在儒家看来,这种不同的境界,例如颜回偏重于仁者,安仁的境界,而子贡偏重于知者,利仁的境界。但在《中庸》中提及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无论是这三者中的哪一种实践,你都走在了仁道的路上。都是在通往仁者不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