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所谓“仁” [复制链接]

1#
“仁”不是一步登天就成为道德文化理念的,因为有孔子,它才由一个语言符号,进入广义道德话语体系,最终成为千古不衰的政治、文化、思想概念,亘古长新地发挥着助益人生与社会的价值。“仁”是一个会意字。最初出现的时候,是甲骨文面目,写作单人旁加一个古体,表示从人,从上,有升华、崇高的含义,指上流社会人,精英阶层,很高级的;第三个前身是从《郭店楚简》上面发现的,上边一个“身”字,下边一个“心”字,仿佛意味着身心合一,表里如一,十分哲学。仁是孔子的一种道德追求,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标准组成,其终极形态为“大同世界”, 就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孔子这样描述仁:“克己复礼”和“爱人”。“克己复礼”是强迫自己遵行各种礼法,这是仁的内在修炼方法。“爱人”是跟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相敬相爱,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为遵行各种礼法,所以表现得彬彬有礼、敦厚可亲,能够跟所有人和睦相处、相敬相爱。孔子认为,如果人人都实践仁,天下将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周礼的状态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