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诚信和信用,在人的交往中,对诚信、信用、信义推崇备至。老子说:“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还有“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强调恪守信德。
清代顾炎武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做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自古以来,讲信用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颂,不讲信用的人则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唾骂。
李白曾在他的《长干行》中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所谓“抱柱信”,是说一个叫尾生的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还没有来,河水就涨了。尾生为不失信用,还是不走,女子还没有来,宁可抱住桥柱,被水淹死。尾生的行为是过于迂腐拘泥,但他表现出的精神却是历来受到称颂的。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讲信用,是内在信德忠诚的外在表现。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小信成则大信立”,不论是修身、齐家、工作、创业、治国,都需要讲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前后矛盾,言行不一,则无法判断他的行为动向,对于这种人,是无法信赖而进行正常交往的,更没有什么魅力可言。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方法。信任是守信的基础,也是取信于人的方法。具有魅力的人,应该是守信的人,是诚实的人,是靠得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