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提出来“仁”的内涵 [复制链接]

1#
孔子提出来的仁具有怎样的内涵?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最初,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处世之道,一种怎样受人欢迎的与人相处的办法。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情商。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学问不同、见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仁没有统一的答案。

所以,仁并不高尚,而是理智。仁的目的是让人适应社会,而仁者就是适应社会者。

所以,孔子回答学生们有关仁的问题,多半就是针对这个学生的弱点,告诉他要改正什么,然后就能与人和善相处,就能适应这个社会,这就是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逐步为“仁”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仁”的地位逐步抬升。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礼。

①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改变。”

②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③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来源于他的生活环境。能够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就是知道仁了。”

④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的意思,不仁的人总是充满了欲望,总是有很多不好的念头,因此总是在算计别人,总是觉得自己吃亏,因此不会长久地快乐。只有仁者知足常乐,知者常足知乐。
⑤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者没有忧虑,知者没有困惑,勇者没有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⑥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对仁的追求,就是老师,也不让给他。”

⑦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抛弃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⑧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乍一看,这段话没有问仁。实际上,终身可行的,就是仁。那么,什么是恕?按《说文解字》:恕,仁也。按《声类》:以心度物曰恕。按《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这样说来,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位一体。
从恕的结构来说,恕者,如心也。也就是说,恕就是将心比心。
要做到仁,这需要结合自己的处境、性格、实际情况,适时而动。

仁者,人也!脱离了人的仁是死物。
人有所欲,仁亦有所欲,然仁能欲之而无过无不及。
人之喜怒哀乐,仁亦喜怒哀乐,然仁能发而皆中节。
人有食、色之性,仁亦有食、色之性,然仁能率性而不逾距。
分享 转发
TOP
2#

"仁”是孔子留给我们的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东西,2000多年来,由于儒学施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仁”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被传承了下来,最为一种民族魂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扎根。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中国自古以来就遵循的一种传统美德,人与兽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不仅懂得怎样活下去,还知道怎样更好地活下去。“仁”一字中涵盖了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所有内容,教我们怎样待人,怎样处事,怎样严己,怎样宽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