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与社会制度 [复制链接]

1#
礼的实现不仅要靠内在对自我的要求,在当今社会,礼与社会制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文明有时通过好的礼乐制度来体现的。有时你出国旅游,到那些发达国家观光,你会发现他们好有秩序,觉得他们文明程度好高,其实不然,这是与他们的社会制度完善相关。就拿我们乘坐地铁与乘坐公交来举例。大家乘坐地铁时,多数人都会站在地铁门口排队吧,但换成乘坐公交时,都是挤在一堆,难道是你一离开地铁区域去坐公交就立即道德沦丧了吗?显然不是,因为地铁每个门都有固定开放的区域,大家站在指定区域乘坐,心里会有安全感。但乘坐公交却不一样,公交有许多不同线路,你也不知道你要乘坐的公交停在哪里,看前几辆不是你要乘坐的车,你当然要往后跑,然后车移动,你又要往前跑,所以坐公交当然不会排队。显然,这是与制度相关,如果每一辆车只停在一个固定区域,坐公交看起来当然会比较有秩序。还比如像以前在银行或医院排队,人有多,还有人插队等,但现在银行或医院使用号码叫号的方法,叫到哪个号码,哪个号码就去办理,大家也不用慌,是不是整体看上去是充满秩序的呢?所以有时候你觉得哪个国家文化程度高,其实不是,是因为它的习惯好、制度好,看起来就会觉得他们的文化水平很高。因此,礼不能只强调自我的要求,还有靠制度来完善,文明有时候是靠着礼乐制度的安排。
分享 转发
TOP
2#

对于今天而言,礼的规则性、制度性所具有的规范性,还是很有意义的。规则的目的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都不遵守规则,受害的肯定是多数人。礼的等级制,在“王法不下乡”的时代,一直作为县以下的乡治理的主要模式。不过礼的精神被抛弃了,留下的是形式,而且被固化,因此就成了“吃人的工具”,这个评价有过之而不及。鲁迅所说的“吃人”,指的就是这部分礼。最初制礼的目的是确保社会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和”不是和稀泥的和,而是存异求同,让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和睦相处。目的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顺便说一句,礼本来是约束贵族阶层的,所以有“礼不下庶人”的说法。后世把礼下降到普通民众层面,是朱熹干的事,和孔子无关。不过宋朝已经进入平民社会,贵族消失了的结果就是礼无处安身,朱熹的做法在当时也不为过。今天的人大多把“礼”误解为“礼仪”了,礼仪只是礼的皮毛和表现形式。今天很多人在教授礼,最多也就能做到穿着汉服作揖行礼,那还不如握手鞠躬来得实在。礼的现实意义其实就是规则含义。不论法律还是法规,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进你们大楼的门禁制度,都属于“礼”的范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人际关系和谐是人脉的基础,它既是一个人创造人生成就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也是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