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中的无为 [复制链接]

1#
首先,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要“去甚、去奢、去泰”。任何人为地自作聪明都需要去除。所以,在达到“无为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为”的成分。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了“行”,即“action”,所以,“无为”就变成了不行动。而事实不是这样的。
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应该顺应其自然规律,不应该受外界的意志的制约。因为道德本性就是自然,自然是事物的本源。二十三章中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而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认为,天地制造的这种飘风骤雨由于有违于风雨的常性而不能长久,更何况君王有违于自然的行为更不能长久了,所以他强调要按事物的发展而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无为”还有“行不言之教”的意思。,老子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言”即不乱发号施令,不乱用政令。“言”,指政教号令;“不言之教”,意指不用形式条规的督教,而是潜移默化的引导。
其次,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帮助诸侯统治的“君人南面之术”。实际上,老子是反对“术”的。他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老子又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事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乃是大治之坦途,而非方术。
最后,老子处于春秋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百姓的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困苦不堪,而统治者却通过压榨百姓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无为”思想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如何使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稳定的深刻思考后得出的大智慧、大哲学。是关乎天地万物如何生存延续运行的方式。从这个层面上说,“无为”不仅仅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它还可以延伸到社会、个人、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来。所以,“无为”是对“道”在现世中表现的核心阐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