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老子简介: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老子是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经全文-道德经原文

核心观点:

受众:《老子》是写给统治者的进言,关乎治国方略,而一旦发生“读者错位”,其中的政治哲学就很容易被误解成形而上学或修心养性的道理。“无为而无不为”是要统治者少管事,不管事。管得越少,国家就越好。
价值:道家虽然在政治舞台上仅仅昙花一现,但现得很惊艳,“文景之治”就是它的伟大成果。文景之治来自休养生息的政策,而所谓休养生息的要领,正是政府少干预、少生事,听任民间生产力自由恢复,民间经济自由发展。政府既没有发展经济的义务,更不该做这种拔苗助长的蠢事。
核心方法论:“为道”的目标是“取天下”,不是让你修心养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到极致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时候就可以轻轻松松“取天下”了,这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史记·货殖列传》的观察:如果没有政府指手画脚,老百姓自然可以安居乐业。这正是《老子》所谓“为道日损”的体现。
相关西方理论:1833年,威廉·福斯特·洛伊德发表《关于控制人口的两课讲义》,其中对公地悲剧的逻辑推衍影响深远。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加内特·哈定发表《公地悲剧》,深化了洛伊德的想法。公地悲剧的规则意味着,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寄希望于剥削者或掠夺者的高度组织化,界定产权。
局限性:在小社会里,习俗制约着公共生活方式,不使公地悲剧发生。当社会变大,量变积累成质变,公地悲剧的发生概率就大大提高了。最常见的瓦解小社会习俗的力量是眼界的拓宽,而这正是社会流动性带来的。《老子》的政治理念是从最古老的小社会的生活方式发展来的,放到大帝国里就会显出内在的矛盾:它一方面似乎在支持亚当·斯密的经济原理,听任“看不见的手”主导一切,一方面又不喜欢流动性,怀念那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欲取先予”是《老子》哲学的一大核心,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高度集权化中央管控,正是帝王经营家业“欲取先予”的体现。但是在帝制结构里,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注定无法行之长久。
其他重要观点:矛盾统一、辩证、无分别心、自强、智慧不可传递、不能自恃、不争而得、弱胜强、责任与权利统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