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我们按照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便可称之为仁。在当时来看,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礼的的形式与内容在历史的各个时代均有变动,而其所蕴含的实质才是一直流传的东西,那便是爱人与律己。
首先讲律己,此为外礼。这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旨在维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如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取财有道,举止谈吐皆有所依。这区别于道家的无为,无欲。无欲终有欲,仙神同样有所求,而儒家以有欲的血肉丰满的人为根基,探索出一条圣贤之道。哪怕是面对自己极其渴望的东西,也能做到克己,此谓之律。
其次是爱人,此为内礼。孔子所求复礼不仅是外在的标准,更是恢复内心的纯善。由内生发,方为真礼。虽然我们强调外在的标准的重要,但也该注意内心的世界。秦律虽明且严,二世而亡。遵礼守法,成人;爱人悯世,方可称仁。成为一个仁人是一个自主而非自发的过程,论孔孟等人,皆是心所向仁,身怀仁心,流芳百世。
爱人与律己互为里表,由内心良善生发出符合仁义的行为准则,由外在良好的规范在一举一动中滋润心中的善,如此,方可成仁。
具体如何,我这里暂举其一:为仁,为智,为勇。这里的仁可以解释为仁心,这在前面讲过,而智和勇对成仁人同样非常重要,智者不惑,人若无智,何以辩是非,无法辩是非,那“好心办坏事”自然在所难免,甚至会被心怀不轨者利用。若无用,遇事则惧,手无缚鸡之力,则难免被人左右,唯有一死,甚至死也不能。
故何以谓仁,内怀仁心,外循礼法。何以成仁,有道曰:不忧不惑不惧,即为仁(爱人之心)为智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