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子的智慧 [复制链接]

1#
诸子的智慧—— 孟子

7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3 分钟
孟子名轲,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晚生于孔子180年,此时已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国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孟子的情况和孔子很像,都是贵族的后代,早年丧父,生活清贫,青年有志于政治,然后游说各国诸侯,并教弟子治国之道。《孟子》和《论语》一样是对话体,由孟子的学生所著,纪录了孟子和他人的对话。和《论语》不同的是,《孟子》里孟子的言论篇幅较长,我想其原因一是因为书写条件的改善。二是因为当时各种学说兴起,思想家们需要用更多的文字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驳斥对方的观点。从孔子到孟子,从春秋到战国,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持不同政见者的交锋也越来越激烈。当时的诸侯国国君求贤若渴,对待这些提供强国富民策略的人十分优渥,因此产生一大批政治流浪者,他们周游列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秦的哲学思想从一开始就和政治连在一起,孟子之前的老子孔子如此,孟子之后的思想家也是如此。所以观先秦的思想史,我们可以说,哲学产生于政治;或者说无政治,则无哲学思想。

《孟子》的思想十分丰富,雄辩滔滔,即富感染力,又有说服力。首先孟子继承了孔子仁政的思想,并把它简化为使民得利,政府不是管理民众的,而是服务民众的。这又引出了孟子民本主义思想,“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经济才能使一国的人团结,民富才能国强,所以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治国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施仁政,让民众富裕起来,这样民众才会认同这个国家,才会在敌国环绕的情况下生存和壮大。

道德在《孟子》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孔子强调人的真性情之后,孟子首先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孟子提出四心之说,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人都具备的德性,而真正的道理是人人都会心悦诚服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说的是人的同理心,孟子赋予了它更多的内容,认为人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自己就要怎么对待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和义是每个人都应该走的道路,因为你对别人不仁不义,别人就会对你不仁不义。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取决于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没有人能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所以为政者如果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