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语》中“仁”的诠释 [复制链接]

1#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三十章》



1、 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三章》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二十七章》



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如何合理?即合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第七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一章》】



(二)能推己及人。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并不仅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加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二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三十章》】



(三)“大而化之之谓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三十章》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周济大众,能怎么样呢?可以说是达到仁了么?”孔子说:“怎么会只是仁呢?一定是圣啊!尧舜对此事或许还感到为难呢!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0 14:33:5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