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孔子认为耕地不划算,因为耕地经常会饿肚子。还不如学习,因为“禄在其中”。有时会觉得孔子的思想是一种理想主义方法论,与其天天因物质问题忧虑痛苦,还不如干脆不去想,专心读书、学习、谋道。学好了,悟道了,很多东西自然能得到。孔子后来果然就得到了一些,他做了官,还有了自己的车。这之后,孔子最心爱的一个学生死了,其父没钱将其厚葬,让孔子卖车筹钱,孔子说自己现在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了,车不能卖。写这段时没翻《论语》原文,凭记忆写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说这事儿没有批判孔子的意思,只是觉得他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气勃勃的人。现在愈发觉得一个人能活成一个活生生的、生气勃勃的人,这本身就已经极了不起了。
没读《论语》原典前,因为对后世腐儒很多如裹脚布般的教条痛恨至极,对《论语》有很多先入为主的看法。后来读了《论语》原典,我最深的感慨竟是这二字:天真。我所说的“天真”无贬义,原本这个词也无贬义。孔子的天真是生气勃勃、元气淋漓的天真,极有感染力。在我看来,天真是比世故强大无数倍的人生之力。《论语》里虽然也有一些教条,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读《论语》,能感受到一股磅礴真气。古往今来,这股磅礴真气曾激励过无数人,激励他们积极入世,奋发有为,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某种意义上,这是华夏民族最初的风神骨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