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复制链接]

1#
《孟子》风格雄辩犀利,在言谈中,巧用设问循循善诱,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理屈词穷,最终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就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层层追求,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齐宣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王,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因此,在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什么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巧妙地避而不谈“霸道”,而用具体的事例把问题逐步引导到“王道”上去,他揣摩齐宣王的心理,特意把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并大加肯定。这样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询问“王天下”的事,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继续启发诱导,指出齐宣王这种野心的极端危险性,并深刻分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仁政的道路。最后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论所折服,提出让孟子辅佐他完成大业。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施“仁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善于同类相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征。《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段话中,以“为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想到开仓贩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为本体,类同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在推卸责任,归罪于其他方面这一点上,两者为同类。比体给本体以形象化的比喻,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
除此之外,孟子还善用比喻。善用浅显的事例或常见的事物来说清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达到紧扣主题而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是孟子论辩的又一大突出特点。他的论辩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总是用比喻,用具体事例,用可观、可感、可听的事物来叙述与议论。使读者能领略其渊博的知识,折服其敏捷、善思的头脑及对生活观察的细致。例如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用了五个比喻,他把齐宣王想称霸比作“缘木求鱼”,对齐宣王的不肯行仁义用了“为长者折技”和“挟太山以超北海”两个比喻来指责齐宣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都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使齐宣王无以置辩。又如用打了败仗后,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去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为喻,来说明犯了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的人,是没有理由嘲笑别人的,以此讽刺梁惠王对人民施行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态度。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孟子》全书二百一十章中,有九十三章共使用了一百五十九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喜用比喻而又善用比喻的。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孟子的雄辩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