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写道:“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谋攻篇》中的全破说,言简意赅,然而,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破说,主谋攻,言不战,争全胜,把军事斗争理论升华到科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今,面对世界局部纷争不断的局面,研究探讨《孙子兵法》全破说,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指导当今乃至未来的兵学理论研究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何兴兵
孙子反对战胜,力主全胜。那么一国为何要重兵、兴兵,乃至举兵呢?一国之兴兵,是防御,还是进攻?是维利,还是谋利?这便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显然,《孙子兵法》的重兵是属于防御、维利者,而不是进攻、谋利者。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了诸如孔子、老子、庄子及孙子等思想家,深知战争对于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洞悉兵凶战危的道理。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的主轴,慎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这一传统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其取向是防御、维利,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进攻、谋利。
二、如何用兵
有个寓言,说的是一位木匠,手中唯一的工具就只一把斧头,不论遇见何事,先砍它三斧头,这叫有理无理三斧头。历史上,靠战争兴国的国家,总以为战争这把斧头是万能的,习惯于用“斧”砍。其实,这是唯武、黩武。当然,唯武、黩武,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也能获一时之利,但都长久不了。这种行为早为《孙子兵法》的全破说所排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以强者面目出现的战争发动者,往往最终归于失败。二战中的德、意、日,就是如此。战争这把“斧头”并不是万能的。
《孙子兵法》全破说言“不战”、“慎战”,所透露信息便是:不可随意使用武力。中国兵法传统与实践,充分认识了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有制胜的一面,也有伤己的一面。兵凶战危,即是此理。
三、全胜的关键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关键在一国的将帅是否是一个智者。智者,要有文化,有修养,实事求是,大视野,宽胸怀。否则,如一介武夫,迷信武力,偏执顽固,鲁莽从事者,是不可能取得全胜的。孙子要求,作为智者的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要深谙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不仅只是个战争的问题,要知晓“道、天、地、将、法”对于军事斗争的影响:“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孙子兵法•计篇》)。其中孙子把道排在第一。道,即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今伊拉克国已破,萨达姆也被抓,可伊拉克的战事,事实上并未结束。这里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伊拉克的人心向背。
四、敌我之间
一般的认识是,处理敌我关系,就是彻底把它打败。这一打,即是破,孙子不是这样认为。全胜,即是保全敌国敌军,使之屈服,完全地归顺于我。所以全国、全军,即是全我。如果破之,敌毁,我也要受损。道理就这么简单,可是实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原因是敌我之间有了深仇大恨而产生“愠”、“怒”,便欲置敌于死地而后快。因此,要做到全胜,必须先要解决自身的两个问题,即理智与情绪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保持理智,必须要克服“愠”、“怒”等不正常的情绪。孙子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火攻篇》)
五、仁和人道、博爱的试金石
《孙子兵法》全破说,是植根于“仁”的道德土壤之中的。“智、信、仁、勇、严”将帅五德中便有“仁”。孙子的“仁”,就是将帅要爱民、爱百姓、爱百姓的生命财产。还有对待俘虏,要“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中国“仁”的传统思想,不仅在军事斗争中有完美体现,在对抗性极强的中华武术对打中,强调的也是点到即止,不可伤及对手。
中国的“仁”与西方文明中的人道、博爱的思想内涵不谋而合。但是在实践中,西方文明国家更多的是强调自身内部的自由、平等、博爱。对所谓非“文明”、“民主”国家的民众,却是另一个标准,歧视、虐待更是常有的事情。伊拉克战争的虐俘事件,表明了西方人权、民主、自由是多么的虚伪。现代战争中的超强的一方,常对敌方施以“毁灭性打击”,“斩首行动”,让敌方听了真是能产生不寒而栗的威慑作用。然而这些战争行动,往往伤及无辜民众,其结果,是播种了刻骨的仇恨。《孙子兵法》全破说,立论二千多年。实践表明,全胜对敌我双方都好,但是实行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统帅和将军们是否真有一颗人道、博爱的心。
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军事斗争的双方,常有强弱之分。作为强者,胜算的机会大得多,更有条件获得全胜。但是在历史上,强者往往不但不能全胜,甚至最后还被弱者打败。
有寓言云:大象与老鼠相安无事。一日,大象不知何故向老鼠发起攻击,踏塌鼠洞,老鼠家族几乎灭绝。剩下重伤的鼠父和一只刚长出毛的小鼠。鼠父临死前与小鼠耳语。几个月后,小鼠长大,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小鼠钻进了大象的耳朵的深处。小鼠死了;大象挣扎,精疲力竭,终于倒下去,也死了。
孙子曰,“奇正相生”。与孙子同时代的老子曰,“有无相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用今天的话说,有与无、强与弱、奇与正,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把握住这种玄之又玄的变化过程,强者会更强,而弱者也可以变强。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势篇》)择人而任势,依靠人去造势,使无变有,小变大,弱变强;依靠天地人,包括敌人给予的一切可利用、能转化的条件,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态势,制胜强敌。
毛泽东深谙中国兵学传统文化。他善于择人任势,用兵如神。他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国内外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神话,也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毛泽东兵法。他的理论同《孙子兵法》一样,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