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庄子哲学的实践论 [复制链接]

1#
     "道"仅靠"认知"是无法完全得到的,更要"体悟",身体力行方可"得道"。 内游于心,就是"体道"基本方法。内游于心,是靠"心斋"和"坐忘"来实现的。何谓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和坐忘都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内省功夫。心斋突出一个"虚"字,虚即空明之心境,能容涵万物, 唯道集虚。庄子在《天道》篇中盛赞"虚"我万物之本和道德之至。坐忘突出一个"忘"字,忘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和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相同的。
     庄子清醒地明白体道的实践、高远的人生追求并不能超然世外。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 、"无人之野" 。如何在尘世中追求无限和自由?现实中就有一个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而主张外游于世,虚而待物,与时俱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可见,在庄子看来,安于命、化于时、顺于人的处世态度,是有极高精神修养的人才可能具有的。从功用的角度看,和顺于人,虚己游世,可免害保身,无疑是游世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从更高的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游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庄子游世态度基本表现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虚"与"化"是游世的本质内涵。而"唯道集虚"、"万物皆化"。"虚"与"化"也正是"道"的存在特征。所以"虚而能和","化而不僻",也就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如庄子说:"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无所亲疏就是心无成见而虚己游世,"与世偕行而不替"就是游世不僻而与时俱化,这就是"真人"、"圣人"的处世态度。可见,庄子将游世态度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虚"和"化"的体现时,不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和由此而换得的生命的安全,而是在与这些外在力量消除了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的自然的吻合和精神上的宽裕自如,如同"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 的"环中",如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的"游刃",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间隙里执着地追求着自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