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人对信的要求和理解 [复制链接]

1#
古代人认为,信是统治者、执政者有效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根本保证。只有执政者、统治者守信,做到有法必依、刑赏必信,不随心所欲,不朝令夕改,才能使民众信服,次那个人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只有统治者讲信用、守信,才能指使民众。由此,古人得出的结论是“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而境内以和”取信是作为一个统治者和执政者的根本。“周幽以诡烽灭国,齐襄以瓜时致杀”,而这,便是历史的惨痛教训。更有圣贤君主积极吸取教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如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张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便在城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够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商鞅当众打赏,便在民众心中树立威信,由此,便是“立木取信”的由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