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为智 [复制链接]

1#
    “智",出自《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其意思是,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不善。或者说:人性可以使之善,也可以使之不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时,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时,老百姓就横暴。或者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存在;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您说:人性本善,那么以上的这些都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之心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强加给我(人)的,而是我(人)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显然,孟子的”智“是指知是非,《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且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基础之上。若人性本恶,或非善非恶呢?那如何去判断事物的是与非呢?须知,对是非、善恶、对错的判断,从来取决于不同的立场、角度、价值观。

    同时,孟子的”智“,也不同于现今一般理解的”智“,其意义更像是”知“的意思。

    ”智“通”知“。王念孙云:智与知同。《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知同或作智。《释名》:智,知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按经典或通用知。

    智,汉语汉字,矢口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内义为,知日,知太阳也,知太阳之阴阳也。知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如日夜,日出后见日光为日,日没(mo)后不见日光为夜,而太阳本身自古至今从未有未无,未生未灭,未阴未阳。故,”智“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显然,其意较之孟子的智,更为广义。

    而现今一般理解的”智“更像老子说的”明“,老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即,了解日常、身边的人和事,只是小聪明;能看得清自己的人,知道事物发展规律的,才是大智慧啊。

    所以,简而言之,孟子的所谓智,就是,知仁,知义,知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