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中华义理有感 [复制链接]

1#
        当下,已没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读中华国学的意义了,当然也就没有心思去潜心研读《大学》了。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居《四书》之首。其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将修身治世的思想,涵养品性的智慧,阐述得深刻而透彻。每每拨冗研读,都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如果人生是一段特殊的旅程,《大学》则以儒家的理想为依托,为人生规划和前进方向指点迷津,终点乃至善,路径为格物而致知,致知而诚意,诚意而正心,正心而齐家,齐家而治国,治国而平天下。胸怀大志,身任天下,树立远大理想,注重内心修养,唯有独善其身,才能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
        当代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犹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投身于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行走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丛林,品尝着无处不在的快餐文化,享受着现代科技的感官刺激……人们原有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擅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摒弃浅陋充实内涵,方能以淡定的心态面对各种不同的诱惑。在物质充盈、生活舒适、名车豪宅、光鲜外壳包装下,不少人对文化的疏离,对道德的轻视,对人情的冷漠,对心灵的放纵,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形成了浅薄、庸俗、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文化发展的脱节。“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道德水准抛之脑后。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要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陶冶我们的情操,并且学到如何克服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找准我们前进的方向。
        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悲的,漫无目的生活,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臵,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明确目标,志向坚定,才能以镇静不躁的心境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本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本来受人敬仰的大学生如今多半遭人唾弃,这值得我们反思。而现在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
         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矣。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做事时需要我们分清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臵就糟糕了。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放飞梦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