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并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儒家内部各派的伦理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①重视探讨道德的本源。孔子一方面强调“天命”是道德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承认后天的“习”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孟子虽然也讲“天命”,但他把道德的本源主要看作是人之性善,企图从人本身、人的心理和生理上寻找道德的本质和起源。荀子排斥“天命”的作用,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视道德为人性恶的结果,认为礼义道德是为了“养人之欲,给人以求”,把道德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联系起来。后来的《中庸》把天命论与孟、荀抽象的人性论调和起来,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汉代以后,儒家的后继者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起源问题的讨论,基本上还是围绕着这些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