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道德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滋生和萌发起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具有极强的时代烙印和宗法色彩。伴随着百年以来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维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秩序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与新的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产生诸多的不协调,因而在很多方面已经被解构了;先前在人们的思想品质培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也逐渐被人们淡漠和遗忘,无力规范当今的社会生活。在这中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发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
公共道德作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原则,对社会风气的好坏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有重私德而忽视公德的基本倾向,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家国同构”。强调“群己合一”,因而其私德规范也内在地包容了基本的公德要求在其之中。因而孔子讲的仁、智、勇“三达德”、管子讲的礼、义、廉、耻“四维”,孟子讲的仁、义、礼、智“四端”以及董仲舒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理论等等,其实无一不内含了基本的公德规范在其之中。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对公德建设的现代意义,从道德修养的方法论来考察,也还体现在诸如“慎独”境界的追求和敬畏之心的培养等方面。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非常强调拥有独处时的慎独之境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在我们的公德建设中,“慎独”的境界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公共生活通常是在与许多陌生者相处的,因而公德最需要高度的自律精神去维系。同样的道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观念中对善恶报应的敬畏之心,对我们自觉地遵循公德也是大有裨益的。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公德建设中,我们不仅可以从传统伦理的具体德目诸如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些规范中直接吸纳拥有仁爱之心、见义勇为、诚信不欺等合理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传统伦理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境界的培养和敬畏之心的培养等内容中启迪思路,从而形成高度自觉自律的公德意识和公德习惯。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早在春秋时代的《尚书》中,就记载了官吏的道德规范:“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疆而义。”而在《孙子兵法》中对军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则有如下的规定:“将者,智、信、仁、勇、严。”对医德的记载,从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中“疏五过”“征四失”到扁鹊“随俗而变”的高尚医德,及唐代孙思邈在其《太医精诚》中“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的自我医德的制定,都表明着我国古代职业道德思想产生几乎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一样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我们当前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启迪,首先表现在传统伦理中的“义利合一”这一基本原则的现代意义上。我们知道,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之处就是,职业道德与职业的功利行为直接相关,因而如何在职业谋利行为中又遵循基本的道义原则,使谋利行为与道义行为达到内在的统一,就是职业道德建设中所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一个最基本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传统道德历来主张义利合一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的内涵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亦即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另一方面则是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自觉地恪守义在利先的原则,在必要的情形下做到舍利取义甚至不惜舍生取义。这一义利合一思想,对于我们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确义利观,从而有效地改变当前职业道德生活领域里某些唯利是图的不良倾向,显然有着极富针对性的启迪作用。
三、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家庭生活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生活,所以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中向来特别注重家庭道德的建设。因为在古人看来,最原始的道德关系就产生于夫妇父子的家庭之中,所以在儒家推崇的“五经”之一《易》中就有如下的一段经典论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易・序卦》)也因为这样一个缘由,所以儒家特别重视家庭道德的教化功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之道中,“齐家”既被视为“修身”的结果又被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才形成了以慈、孝、贞、敬、悌等为核心范畴的极为丰富的家庭道德规范。
我们当前的家庭道德建设当然主要是从当代社会生活实践的要求出发,其道德规范的形成也主要是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升而来。但与此同时,对传统家庭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也应该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这正是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之现代意义的又一印证和体现。譬如就传统美德中的慈、孝、贞、敬、悌而言,对我们今天的家庭道德建设的启迪就是多方面的:“慈”的道德规范在去除了“父为子纲”之类的封建因素之后,在今天来讲可以启迪我们的父母在对子女抚养与教育时既要有一腔的关爱之心,又要遵循爱而不溺的理性原则,否则我们很可能会如古人告诫的那样,因爱而不智反而以爱溺爱;“孝”的道德规范在摒弃了“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的糟粕之后,在今天而言,则可启迪我们的子女对父母,对长辈要有体贴关爱之心,敬重、理解和赡养父母与长辈;“贞”的道德规范在剔除了与人性相左的禁欲主义的色彩之后,在今天而言,就可启迪我们的夫妇在性道德上履行忠贞不渝的道德义务;“敬”的道德规范在扬弃了繁文缛节的礼教成份之后,在今天则可启迪我们在家庭成员中确立一种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宽容和信任的基本德性规范;“悌”的道德规范在去除了“以长为尊”的不平等因素之后,对我们今天在家庭之中形成彼此敬重、相互关爱的道德情感氛围,无疑也是有启迪作用的。
总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意义是极为丰蕴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化、多元化导致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发生很大变化,必须发掘出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意义,建立以优秀传统道德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改变伦理道德的缺位现象,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能够古为今用,与时俱进,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